人物简介
冯晓燕,女,汉族,现任巴州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主任。2018年当选为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专委会委员,连年被评为巴州区卫健系统先进个人。
燕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1994年,冯晓燕中专毕业进入曾口镇卫生院工作。一天,店子河村的一个才三个月大的幼儿,被爷爷奶奶抱着来到医院,孩子高烧,抽搐不止,情况十分危急。冯晓燕给孩子供氧之后,抱起孩子向几百米外条件更好的中心卫生院飞奔。然而不幸的是,尚未来得及抢救,孩子就在她怀中停止了呼吸。
“如果我具备丰富的医疗知识、如果医院的条件更好一些,这个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自责、愧疚和痛苦之后,19岁的冯晓燕,对于生命、对于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
从此,冯晓燕苦学各类知识,抓药、打针、简单的伤口处理等,她都能应付,很快成为当地卫生院的“全才”。
忘我奉献 把工作当家业来做
2007年,冯晓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州区妇幼保健院,担任手术室护士。
2008年,汶川地震那天,冯晓燕和同事推着一位临产的孕妇上五楼手术室。电梯行至中途遭遇地震突然“卡壳”,狭小的空间闷热难耐,受到惊吓的孕妇浑身颤抖不止,冯晓燕不停地安慰对方。10多分钟后,医院临时发电,冯晓燕配合
从医25年,冯晓燕始终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病患;她勤奋上进,努力钻研儿童保健知识,并在其供职医院首设儿保中心,她以高超的医技和热忱服务,唤醒了巴城市民的儿保意识,在她和同事们的精心呵护下,一个个幼小生命茁壮成长。短短几年时间,儿保中心发展为该院的王牌科室,在巴中同类医院中享有盛名。
尊重生命 成为当地卫生院“全才”
工作不到两个月,一条幼小的生命在冯晓燕的怀中逝去。25年过去了,冯晓医生顺利地完成手术。
此时,冯晓燕才想起自己刚刚10岁的儿子还在学校。当她飞奔到学校时,不少学生已被家长接走,她的儿子还站在操场上,担心妈妈看不到自己,身材瘦小的他双手高举着一张写有“冯晓燕”三个大字的纸牌。看到这一幕,冯晓燕的眼泪夺眶而出。因无暇照顾孩子,当天傍晚,她送儿子到城郊车站,暂时将儿子送回曾口老家。
2009年9月16日,冯晓燕连续作了三台手术,其中两起是急诊抢救病人,晚上8点半,结束最后一台手术时,冯晓燕瘫倒在手术室的更衣间里,她醒后就急切地问值班医生,病人现在怎么样,血压回升了吗?而她自己用药调养两天后,病情却加重了。单位送她到市中心医院检查,发现其颅内有8处占位性病变,多次到华西医院治疗。出院时,医生特别叮嘱不能过度劳累,尤其不可熬夜。
浴火重生 打造“巴州儿保”金字招牌
院领导考虑冯晓燕的身体状况,将其安排到一个相对轻松的科室——儿保科。
那时的儿保科,只徒有其名。冯晓燕和另一位同事干得最多的事,就是签发婴儿出生医学证明,除此之外无其他业务。冯晓燕下决心改变,既然在儿保科工作,就要为婴幼儿做些什么。没有基础,那就从零开始。她翻遍儿童保健方面的书籍,又自费订阅报纸杂志。从婴幼儿生长发育监测,到儿童营养评估、智能测评、心理发育行为指导,冯晓燕啃掉一块块硬骨头,攻下一道道难关;她不仅自己学,还带动同事们一起学,每周例行搞一次集中培训。
2013年,冯晓燕抓住到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中心进修学习的机会,完善了巴州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中心3年发展规划,并全力推动区妇幼保健院二级乙等创建工作,当年顺利通过专家评审。2014年,她学以致用,逐步开设儿童生长发育监测等业务,还在城区医院中率先开设NBNA(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和一岁以内神经运动20项检查,儿保中心办公室从原来的两间房扩张到一整层楼,医务人员也由原来的2人增至6人,当年服务人群达2.5万人次,年增收160多万元。2015年又引进高素质人才,开展儿童早期发育评估、出生缺陷干预、骨密度检测等业务。2016年又以创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为动力,进行0至6岁残障儿童筛查、婴幼儿孤独症筛查等新项目,仅新技术运用就实现年增收100万元。如今,儿保中心已成为巴州区妇幼保健院的王牌科室和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