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巴州区大和乡方坝村的毛家山上,1000余亩的桤木、柏树、花椒树、李子树郁郁葱葱。树下,处处可见跑山鸡。“过去的毛家山,是远近出名的‘光包梁’;现在这里完全变了样,荒山变青山,青山变成了金山。”而谁又能想到,如今的喜人景象,竟然出自于一个残疾人的“手笔”。他就是巴州区毛家山林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刘勇。
身残志坚
靠敢打敢拼闯出一片天
5月31日上午,刘勇带着4名工人在花椒地里修剪枝条。“我生下来左眼就是这样。”今年48岁的刘勇一点也不避讳自己的生理缺陷。因为患有先天性视残,初中一毕业,他就步入了社会。
1993年,跟师学医的他从巴中卫校进修后,回到他所在的方坝村开起了诊所,成了一名赤脚医生,每天背着药箱为当地群众看病。与此同时,他还在村里开起了副食商店。
“那个时候,只要能做的生意我都做,收过粮食、卖过饲料、卖过煤、卖过化肥和种子,就是衣服和针线,我也卖过。”刘勇说,不怕不赚钱,就怕货不全。只要乡亲们需要的,他那里几乎都有。也因为口碑好、价格公道,周围的乡里乡亲都愿意上刘勇的店里来买。一年下来,不仅能维持家用,还能节余5万元左右。
因为敢想敢闯敢干,刘勇闯出了一片天。到2000年,他已经在清江镇上购置了两个门面和两套住房。一个门面用来开诊所,另一个门面用来开干杂副食店。
返乡创业
起早贪黑成为种养能手
2011年,当林权制度改革的春风吹来的时候,刘勇却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农村承包“光包梁”创业。
刘勇记得,村上召开山林承包大会,当时去了很多村民,但当村干部问是否有人愿意出来承包山林时,竟然没有一个人“接盘”。最后,他不顾家人反对,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拿出家里的所有积蓄,以20万元的承包费将700多亩的毛家山“买”了过来。
“我这个人喜欢折腾,不服输!”刘勇说,因为人多、资源匮乏,我把山林承包过来,就是想利用荒山荒坡发展林木经济。
2012年11月,刘勇的巴州区毛家山林果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2013年,他开辟荒山荒坡300余亩,栽植红杨、皂角、桤木等经济林木。
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2014年,刘勇又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发展养殖业,常年喂养5000只跑山鸡。一年下来,养鸡收入能达到20多万元。
2015年,他又通过集体林权试点改革的机会,贷款建起了鸡棚、工人宿舍等3000多平方米的设施。2017年,又从方坝村二社和五社、岗石村三社、清江镇大排村7社流转弃荒地450余亩,种植青花椒300多亩、李子树100亩。如今,刘勇的合作社规模已经扩大到1000余亩。
几年时间,原本闲置的荒山坡成了“聚宝盆”:不光有几百亩桤木、柏树等用材林,还栽种了3万余株花椒树。“去年青花椒产了4000斤。花椒树全部投产后,按每株10元的利润保守估计,一年下来有望达到二三十万元的收入。”刘勇说。
饮水思源
带领乡亲同奔致富路
把山林经营好,带动群众共同致富,是刘勇的梦想,他也是这样做的。
“去年我在刘勇这里挣了2万多元。”说这话的是今年68岁的贫困户张昌福,2015年,他来到专业合作社栽树、砍杂柴、修枝,一直干到了现在。
岗石村二社的张秉见,因为爱人长期患有关节炎和腰病,家里因此致贫。土地流转后,没有手艺的他也来到了合作社。从2015年干到了现在,平均每年也挣了2万元。
刘勇除了安排4名残疾人在合作社常年务工外,还同时提供岗位给附近的村民,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毛家山所在的岗石村是贫困村,全村300多户1000多人,只要一有活儿干,我就会安排他们来做。”
刘勇还带动周边群众150余户一起发展种养业,为贫困户免费提供鸡苗、花椒苗,免费进行技术指导。“只要鸡一长大,我就以市场价回收,帮助他们解决销售难的问题。”几年下来,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先后带动周边群众5000多人致富。
展望未来
让产业长足有效发展
除了巴山土鸡外,刘勇还引进了万源旧院黑鸡、广西瑶鸡等品种。"广西瑶鸡个儿大,一只下来就有五六斤,所以一般都把它加工成烘干鸡。而旧院黑鸡因为个儿小,一只大概3斤多,市民们更多倾向于它。"说起这些来,刘勇头头是道。
2017年8月,刘勇的农场被四川省农业厅命名为四川省第三批"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2018年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第三方评估和考核检验组深入毛家山林果专业合作社,对合作社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四川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除了养鸡外,青花椒、李子、木材林是我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说起今后的规划,刘勇信心满满,除了把出山的路修好外,还要建一个花椒加工厂,让青花椒产生更大效益,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