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日报】药材飘香产业兴

巴州区高质量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来源: 巴中日报【点击举报】

  隆冬时节,在巴州区白庙乡茅垭村,村民忙着挖地、翻地,抢抓时节栽植中药材,田间地头一派繁忙。

  巴州区有着发展中药材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先后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区”“四川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县”。近年来,该区围绕“道地药乡·康养巴州”定位,全域全链发展中医药产业,不断将中医药产业培育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苦药材结出财富果

  “你们看我家种的丹参长得多好……”曾口镇芦山村贫困户杨慧兰正在药材地里除杂草,放下手里的活儿,她自豪地“炫耀”起自家的中药材。

  以前,杨慧兰家种植红薯、苞谷等传统农作物,收入不高。2016年,芦山村引进业主办起紫荆勇创药材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500多亩,种植丹参、白芍等中药材。“种子、种植技术都是免费的,自己只负责除草。这几亩地价值翻了好几番。”

  依靠药材种植走上致富路的农民越来越多。巴州区将道地药材产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主导产业来抓,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产业基地,推广“药药、林药、果药、粮药”套种模式,通过“公司引领、专合带动、农民参与”,深入推进道地药材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立体化发展。

  据统计,2018年以来,全区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165个,新建2000亩以上核心示范片2个,500亩以上核心示范点4个,全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8万亩。西部中药博览园、秦巴药博园等5个药旅融合示范园区初具规模,花城果香现代农业产业园、巴药产业示范基地与初加工厂等2个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覆盖化成、大和、平梁、枣林等8个乡镇33个行政村,完成中药材种植3000余亩,惠及贫困人口763人。

  “药材+”绘就新蓝图

  立足资源优势,巴州区着眼市场需求,与多产业多领域深度融合,围绕“道地药乡·康养巴州”发展定位,坚持“药、医、养、食、游”全链推进,实现巴药产业、医药养生、文化旅游联动发展。

  与中医药产业发展相结合,着力推进巴药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全链发展,加快建设秦巴现代中医药产业园,吸引秦岭药业、普瑞制药、中益药业、巴药股份等一批中药饮片及保健品厂入驻,重点发展以中药材提取、精深加工、中药研发为主的医药工业,研发解毒降脂滴丸、醒脑通络微丸等药品;川东北(巴中)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加快推进,已与内蒙古日出东方药业签订合作协议。

  与巴药文化品牌相结合,坚持选优品种、提升品质、塑造品牌“三品联动”,完成巴中丹参、巴中白芍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编制发布,申报注册巴州丹参、巴州白芍、巴州黄精、巴州虫白蜡4个中药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与康养旅游相结合,组建秦川旅发公司,引领推广“中草药+康养”“中医药+旅游”模式,建成西部中药博览园、秦巴药博园等药旅融合示范园,发展康养人家、特色民宿80余户,实现巴药种植、中医药加工制造、康养旅游产业融合集聚发展。

  中医药走出新路子

  2018年10月底,巴州区首家医养结合试点医院在平梁中心卫生院挂牌。挂牌后,卫生院由过去单纯的医疗服务向医养结合、康复理疗转变,工作重点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新建了中医馆、医养服务区、现代康复治疗区,重点建成了中医骨伤科、康复理疗科、现代康复科、老年病科。

  “以前看个中医要到城里,往返几十公里,还要排长队。现在卫生院就有中医馆,身体有点小毛病,到那里刮刮痧、揉揉背就好了,既方便又省钱。”平梁镇街道居民刘耀宗说。

  近年来,巴州区坚持民生导向,不断加强阵地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网络,不断夯实中医药产业基础,坚定“树名医、建名科、创名院”的发展目标,走出一条中医药产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开展中医药提升工程,全区23个乡镇卫生院、6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立中医馆,并按照标准设立中医诊断室、中药房、中医熏蒸室等科室,配齐理疗、电疗、药疗等设备,配备300种以上常用中药饮片。每个村卫生室设立标准化中医角,配齐针灸、火罐、电针治疗仪等中医适宜技术诊疗设备和常用中药饮片,让群众在就诊过程中充分体验中医药传统魅力。

  如今,巴州区乡乡建中医馆、村村建中医角、家家种中药村,既满足了边远乡村群众就地就近看中医、做理疗的愿望,又促进了乡村健康事业与致富产业同步发展。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