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宽敞的乡村主干道上,过往的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经过三年的脱贫攻坚,如今的巴州区凤溪镇小河村一改往日的破败萧条,迎来了它的春天。这个距离巴中市核心区域巴州区60多公里的小村庄于2014年确定为贫困村,全村243户843人中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比例超过五分之一。
走家串户访扶贫
泥巴裹裤汗湿衫
2015年10月,张勇经巴州区教科体局推荐,组织部任命,到了凤溪镇小河村任职“第一书记”。
刚开始任职“第一书记”的时候,张勇对于千头万绪的农村工作,开陷入了茫然。但是,工作必须要推进。“我首先向村‘两委’成员请教,其次入户走访,掌握村情、民情。”农户很不集中,每天调研户数少,导致浪费了不少时间。路不好走也是一个大问题,每当下雨天,高一脚低一脚的。”张勇对记者说。
易地搬迁任务重
扶贫政策暖人心
2017年3月小河村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村里成立了监督小组,张勇任副组长,监督小组负责监督施工,确保质量进度,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仅用时7个月所有项目就基本完工,2017年11月全体村民搬迁入住。
搬入新居的黄志军很高兴,一个劲的招呼张勇到家里坐。他家里很困难,孩子多,自己又生病。经过一番努力,村上为他解决了工作问题。
“现在新房子敞亮,交通也方便,车可以开到地坝里”。黄志军说到。
有房住了,就得有水吃。为解决村里“吃水难”问题,张勇又开始忙了起来。他前后分头带领村民找水源、修水池、安水管,经过多天的奋战,建好了饮水池6座,一次可蓄水220立方米,安装下户水管24.2公里。白花花的自来水流进了家家户户。通水那天,73岁的李宗贵老人,喝了一瓢流进缸里的水,激动地说:“做梦都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喝上自来水。”在张勇和村两委的带领下,村里解决了脱贫路上的一个个困难,硬化了村公路、安装了广电网络等等,村容村貌实现了大改观。
召开村民坝坝会
加强精神文明树新风
有了调查研究,就有了发言权。张勇通过多次主持召开“坝坝会”、村民大会、贫困户产业发展会,群策群力搞好村级规划,户户落实庭院经济。在搞发展的同时,也提高村民了的文化素质,并在全村选举了“孝老爱亲”“敬业奉献”“热心公益”“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先进典型人物。树立榜样,倡导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新帮扶模式
“产业扶贫”促“增收致富”
眼见着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来,张勇又开始琢磨着新的致富方式。2016年底,小河村成立了专合社,利用产业发展周转金,开垦了荒地,成片种植了皂角树、丹参200余亩,为村级集体经济奠定了基础。同时,张勇还结合小河村的生态环境和产业特色,探索出跑山鸡养殖等产业帮扶模式,招引回乡有志青年成功建设“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
李章勇就是张勇招引回乡的有志青年之一,他养了20多亩龙虾。本在山东有了一份安稳的产业,张勇反复打电话沟通,李章勇最终打算回家乡创业。李勇章在采访中对记者说到:“我在山东就是养龙虾的,家里的海拔土壤温度,都很适合小龙虾的生长,我3月才开始投放虾苗。养龙虾投资小见效快,今年挣个10来万没问题。希望带动相亲致富,我赚了钱他们才敢养。”
刘仕武则是小河村“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的一匹黑马。他从不“等、靠、要”。刘仕武的跑山鸡养殖场是2016年开始建设的,现在已经在山上建了七个棚,2018年初,他刚进了8000多只鸡苗。
“我都是自产自销,等别人来买价钱很低。而且我们养的都是跑山鸡,全是粮食喂养,在成都很有市场,由于早些年一直都在成都做生意,积累了一些资源。现在我在成都建了专门销售土鸡的铺面,还帮贫困户卖一些土特产之类的,我买了一辆大货车,送货装货都是我自己”。刘仕武说。
其实,有了带头人,贫困户靠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思想就能逐步树立起来。60岁的李品德老人,一直依靠务农为生,但现在老人在刘仕武公司打工,靠勤劳致富过上了幸福日子;李品义,年老多病,是村里多年来的贫困户,“贫困这顶’帽子’,好丢人。”老人主动递交了脱贫申请书,在鸡场做起了零工,年收入两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