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巴中日报 蒲康林】【点击举报】
“风车现在用不着啦,捐到村史馆来,给娃儿们留个念想。”近日,巴州区梁永镇宏福村村民程新民将家里的风车、钉耙等农具搬进村里的村史馆。祖祖辈辈使用的农具摇身一变成了民俗展品,成为村史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宏福村有65户286名贫困户,程新民是2014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宏福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程新民将自家的3亩土地全部流转起来发展道地药材,昔日常用的风车、钉耙等农具再也用不着了,赶上村里建设村史馆,程新民和乡亲们自愿将农具捐了出来。
通过发展柑橘、道地药材等特色产业和“万元增收”项目带动群众增收,全村于2016年实现精准脱贫,并建成村民聚居点1个99户,小组团1个20户,村民入住率达100%。
“房子像小别墅一样,住在里面很舒服,道路也修通了,赶场和出行也十分方便。”村民王春华说,随着村里道地药材产业的发展,流转土地的村民在产业园帮忙做工,变成“工人”,“家门口就能挣到‘期头钱’”。
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要求,脱贫后的宏福村规划建设了占地100平方米的村史馆,特别突出“福”文化主题,以一件件农具实物和一张张照片生动地展出了宏福村的大事记、传奇故事、脱贫攻坚、乡贤名人和农耕文化等内容,让村民全面深刻了解宏福村的村情村史,特别是脱贫攻坚攻坚战打响以来村容村貌的巨变,教育引导村民不忘初心铭党恩,坚定不移跟党走。
巴州区梁永镇宏福村副主任程新明介绍,村里规划建设村史馆的目的,就是要让广大老百姓了解村情村史,了解家乡的名人事迹,增加人们对家乡的情感,提高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同时以村史馆的建设为载体,发挥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让年轻一代更加紧密团结在党的领导下,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
“村史馆建起过后,村里还专门评选了乡贤名人。”村民刘彦恩说,这些乡贤名人的事迹令人十分感动,也深感作为宏福村的一员,要多想想怎么向他们学习,参与到美好新村的建设中去,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出美好幸福新生活。
据介绍,巴州区在村史馆打造中注重内容设计,按照“围绕巴药长廊、旅游环线,一村一特色连点成线带面”的思路,在全区建起梁永镇宏福村“福”文化主题村史馆、曾口镇书台村“书香”文化主题村史馆、水宁寺镇龙台村“农耕”文化主题村史馆等24个各具特色的村史馆。通过把村史馆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文化扶贫示范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让村史馆成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体验民俗、发展旅游的“精品店”,增强百姓内生动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宏福村有65户286名贫困户,程新民是2014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宏福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程新民将自家的3亩土地全部流转起来发展道地药材,昔日常用的风车、钉耙等农具再也用不着了,赶上村里建设村史馆,程新民和乡亲们自愿将农具捐了出来。
通过发展柑橘、道地药材等特色产业和“万元增收”项目带动群众增收,全村于2016年实现精准脱贫,并建成村民聚居点1个99户,小组团1个20户,村民入住率达100%。
“房子像小别墅一样,住在里面很舒服,道路也修通了,赶场和出行也十分方便。”村民王春华说,随着村里道地药材产业的发展,流转土地的村民在产业园帮忙做工,变成“工人”,“家门口就能挣到‘期头钱’”。
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要求,脱贫后的宏福村规划建设了占地100平方米的村史馆,特别突出“福”文化主题,以一件件农具实物和一张张照片生动地展出了宏福村的大事记、传奇故事、脱贫攻坚、乡贤名人和农耕文化等内容,让村民全面深刻了解宏福村的村情村史,特别是脱贫攻坚攻坚战打响以来村容村貌的巨变,教育引导村民不忘初心铭党恩,坚定不移跟党走。
巴州区梁永镇宏福村副主任程新明介绍,村里规划建设村史馆的目的,就是要让广大老百姓了解村情村史,了解家乡的名人事迹,增加人们对家乡的情感,提高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同时以村史馆的建设为载体,发挥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让年轻一代更加紧密团结在党的领导下,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
“村史馆建起过后,村里还专门评选了乡贤名人。”村民刘彦恩说,这些乡贤名人的事迹令人十分感动,也深感作为宏福村的一员,要多想想怎么向他们学习,参与到美好新村的建设中去,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出美好幸福新生活。
据介绍,巴州区在村史馆打造中注重内容设计,按照“围绕巴药长廊、旅游环线,一村一特色连点成线带面”的思路,在全区建起梁永镇宏福村“福”文化主题村史馆、曾口镇书台村“书香”文化主题村史馆、水宁寺镇龙台村“农耕”文化主题村史馆等24个各具特色的村史馆。通过把村史馆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文化扶贫示范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让村史馆成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体验民俗、发展旅游的“精品店”,增强百姓内生动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