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巴中日报 刘旭】【点击举报】
本报记者 刘旭 文/图
古旧的箩筐、手拉式风箱、打磨光滑的水缸、打铁的工具……一件件老物件儿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近日,记者走进巴州区的村史馆,看到的不仅是一件件物品、一张张图片,感受更多的是关于乡村的记忆、乡村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变迁。
村史馆关键在“史”,因“史”而保护和传承。近年来,巴州区在脱贫摘帽战役中,同步按照“存史、资政、教化”的原则,规划建设24个村史馆。通过把村史馆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旅游、易地扶贫搬迁、文化扶贫示范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让村史馆成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体验民俗、发展旅游的“精品店”,为乡村文化振兴发展奠定基础。
壹 一村一品 展现乡村文化
建村史馆并不只是摆几件已被淘汰的农耕工具、放几个已经过时的生活物件,或是一些生产生活新旧面貌变化的对比照片留住村里的历史。如果村史馆建设的内容、展现的形式大同小异,不能与时代相结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会落入内容单一的窠臼。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要求,我们要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浓厚文化氛围、加强文化浸润、汇聚人心提高文化自信,一村一品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记忆。”巴州区委宣传部干部说,“村史馆在建设方面特别注重避免千村一面,馆内充分展示了村的地域文化、人文特色、历史沿革、生活变迁、脱贫攻坚成效等个性鲜明的东西。”
为此,巴州区在村史馆打造中注重内容设计,按照“围绕巴药长廊、旅游环线,一村一特色连点成线带面”的思路建设村史馆。馆内分为“九大板块”,即前言、村名由来、历史沿革、村情、大事记、乡贤名人(好人好事)、地域文化、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展望未来,馆外融入“八方面”的配套建设,即村名牌、文化logo、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晏阳初讲堂、宣传栏、系列墙体文化、励志标语和墙绘、文明新风文化小品。
“我们在场馆选择、村史编修、图文资料、实物展陈和影像等方面费了很多功夫,比如村史馆的logo设计,都是经过反复研究、讨论的。”巴州区委宣传部干部说,“力争每一个村史馆原汁原味集中反映村庄的历史底蕴和农村发展变化的概貌,形成‘一村一主题’。”
沿着蜿蜒山路,记者走进梁永镇宏福村村史馆,处处感受到“福气”。“知法守法是福、平安健康是福、子女成才是福、孝道感恩是福、邻里和谐是福……”宏福村的村史馆以“福”为主题,针对每一“福”配以注释,成为了该村新的村训家风。
在村史馆,记者看到有《宏福村简介》《宏福村大事记》《传奇故事》《发展状况》《脱贫攻坚》《乡贤名人榜》《民歌集锦》《农耕文化展示》《新“五福”文化诠释》等篇章,足以让人全面了解宏福村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可歌可泣的过去与波澜壮阔的当今。
与宏福村不同,书台村紧紧围绕“书香”在室外打造村史馆,故而命名为“村史大院”。一踏进书台村,几道错落的中式围墙上镶嵌着《前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以及皮影的《制作工艺》《传承发展》,还有中国几大皮影流派的介绍;正中则设立了石制的桌椅,桌前塑了一本翻开的书,上刻《书台村简介》,椅后的墙上则塑了一排竹简,从右至左竖刻了《书台村记》;另一侧也挂出了《大事记》《脱贫攻坚》《乡贤名人》等篇章。在书桌正对面是该村近十年来考上大学的学子名单,在这样的村史大院驻足,书香阵阵扑面。
目前,巴州区已建成梁永镇宏福村“福”文化主题村史馆、曾口镇书台村“书香”文化主题村史馆、水宁寺镇龙台村“农耕”文化主题村史馆等24个各具特色的村史馆。
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巴州区对于村史馆的打造注重多元融入。在建筑和布展风格上,与当地美丽新村建设做到协调统一,采用文物文献、互动体验等方式,多角度呈现当地的乡情村史,成为每个乡村风格独具的“文化地标”。在地域文化元素融入上,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充分展现本村特有的人文景观、传统习俗、特色文化,形成“一村一特色”。
“村史馆不仅记录了当地生产力发展、生活习惯的演变,更是群众文化活动情感共融的载体。”巴州区委宣传部干部说。
贰 精心打造 守护乡风乡情
村史馆如何传承文化、留住乡愁?这关乎整体规划。
“在规划之前,我们汇聚群众力量,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发动村民代表、社会贤达、文化名流参与村史馆方案评审、物品捐献、资料整理,确保村史馆建设始终按照群众意愿、始终都有群众参与,如马灯、粮油票、簸箕等老物件都来自村民捐献。”巴州区委宣传部干部介绍。
为了精心打造村史馆,巴州区成立了村史馆建设工作小组,形成“宣传部牵头抓总、主管局各司其职、乡镇密切配合、村居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了五统五分的总体机制(五统即:统一规划评审、统一财政评审、统一推进机制、统一验收、统一资金保障;五分即:分村规划、分村选择队伍、分村实施、分村自验、分村复查验收)。同时,抽派区作协、区美协等组建专班深入各村召开村史馆建设座谈会,并邀请乡贤、老党员、老干部、退休教师组成专家团,翻阅书籍、查找资料、梳理文献,确保村史馆外观硬件和内部展示都经得起历史推敲和时间检验。村史馆外面的文化墙墙绘也是量身定做,其中根据各村产业特色、文化主题新创作32幅。
如何在规划方面全面布局?巴州区在村史馆建设中按照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竹编文化、童趣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定位,将村史馆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规划、整体融入。同时,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利用原有村部、聚居点、学校等场所,开放式、半开放式、全开放式相结合。
记者了解到,村史馆以时间轴为布展主线,往上追溯至宋元明清,往下展望到现代未来,通过“实物+图片”的模式,将各村悠久的历史浓缩在村史馆中,让村民在追忆往昔、回溯历史中产生深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村史馆在展现村居变化、乡贤故事、能人事迹等同时,配合生产生活用具、手工艺品、家规家训家谱等实物布置,以“器物+文字”的方式传承古训、唤醒乡村记忆、留住乡风乡愁。
“村史馆建成后,很多人都来参观,尤其是本地村民看到这些老物件和乡村发展状况后,都感慨村里变化太大了。”宏福村村支书唐俊说。
村史馆建成后不仅传承历史,还吸引很多外来游客,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巴州区委宣传部干部介绍,村史馆建设坚持与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结合起来,通过科学讲解、情景重现、参与互动等方式,与乡村旅游、电商同步推介,交相“出彩”,让旅游者参与其中,一边游览购物,一边重忆乡愁、感受温暖,亲身体验民间民俗文化,感受村史馆的魅力,让村史馆上升为独具魅力的旅游新景点、新业态。
一件件物品承载着历史,一幅幅图片记录了进程,一处处实景浓缩着记忆,村史馆不仅反映出村落的历史特征,更注重典型事件和人物等方面的展示。“村史馆的建设为的就是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把村民劳动生产场景、生活的历史文化展示给后人,让后代们记住这个村的精神和光荣传统。”唐俊说。
叁 发挥效应 促进文化振兴
一幅幅三儿河村的概况、村落起源与发展的资料照悬挂在墙壁上,向大家展示着该村的历史沿革和村容变化。梓潼庙镇副镇长王海平介绍:“村史馆里摆放的100多件物品都是村民自愿捐赠的,大部分记录着村的历史。”
在村史馆打造中,巴州区深挖具有农耕特质、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与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采用实物展陈、影像、互动体验等方式,如今很多村史馆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例如鼎山镇小寨村“竹编”文化、大罗镇董家梁村“唢呐”文化、白庙乡百花村“背二哥”文化、梓橦庙镇三儿河村“烤酒和打铁”文化、大茅坪镇得阳村“舀纸”文化……村史馆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镌刻巴中人对历史、对人文、对传统的情怀,留住乡愁,充分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村史馆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充分发挥了“以史鉴今,以史资政”参考作用。曾口镇飞马村探索“自管委”管理模式,成立老协会,建立“一约四会”“晏阳初讲堂”,20年来该村无一例上访,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清江镇巾字村探索“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园区+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等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搬迁群众增收致富;鼎山镇康民村成立文宣义工队、梁永镇宏福村建立文化院坝管理“四员一制度”,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凤溪镇金子村清嘉庆谯氏碑铭记载的谯氏族训十条“一淳孝弟以重人伦,二笃宗族以照雍睦……”;梓橦庙镇陈家嘴村陈其通等杰出人物及优秀学子的先进事迹在村里传扬;平梁镇相坪村居住的岳飞后代,弘扬与传承“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打造“忠”文化;龙背乡清溪村留下了徐向前、许世友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的足迹……巴州区在村史馆建设中深入挖掘优良的家风、家训、家谱,优秀的乡贤、模范、学子等,教化群众、淳朴民风、凝聚人心,焕发文明新气象。
如今,随着美丽新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村史馆对教化村民向善、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村史馆长期对外的免费开放,将成为群众缅古思今、自我教育、凝心励志的“精神家园”,成为村文明的新高地。
“建立村史馆目的就是‘存史、资政、教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同时,把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有效传承和保护优秀历史文化。”巴州区委宣传部干部说,“下一步如何进一步完善、提升村史馆建设的内涵,并发挥好作用管理好、使用好,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古旧的箩筐、手拉式风箱、打磨光滑的水缸、打铁的工具……一件件老物件儿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近日,记者走进巴州区的村史馆,看到的不仅是一件件物品、一张张图片,感受更多的是关于乡村的记忆、乡村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变迁。
村史馆关键在“史”,因“史”而保护和传承。近年来,巴州区在脱贫摘帽战役中,同步按照“存史、资政、教化”的原则,规划建设24个村史馆。通过把村史馆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旅游、易地扶贫搬迁、文化扶贫示范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让村史馆成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体验民俗、发展旅游的“精品店”,为乡村文化振兴发展奠定基础。
壹 一村一品 展现乡村文化
建村史馆并不只是摆几件已被淘汰的农耕工具、放几个已经过时的生活物件,或是一些生产生活新旧面貌变化的对比照片留住村里的历史。如果村史馆建设的内容、展现的形式大同小异,不能与时代相结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会落入内容单一的窠臼。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要求,我们要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浓厚文化氛围、加强文化浸润、汇聚人心提高文化自信,一村一品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记忆。”巴州区委宣传部干部说,“村史馆在建设方面特别注重避免千村一面,馆内充分展示了村的地域文化、人文特色、历史沿革、生活变迁、脱贫攻坚成效等个性鲜明的东西。”
为此,巴州区在村史馆打造中注重内容设计,按照“围绕巴药长廊、旅游环线,一村一特色连点成线带面”的思路建设村史馆。馆内分为“九大板块”,即前言、村名由来、历史沿革、村情、大事记、乡贤名人(好人好事)、地域文化、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展望未来,馆外融入“八方面”的配套建设,即村名牌、文化logo、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晏阳初讲堂、宣传栏、系列墙体文化、励志标语和墙绘、文明新风文化小品。
“我们在场馆选择、村史编修、图文资料、实物展陈和影像等方面费了很多功夫,比如村史馆的logo设计,都是经过反复研究、讨论的。”巴州区委宣传部干部说,“力争每一个村史馆原汁原味集中反映村庄的历史底蕴和农村发展变化的概貌,形成‘一村一主题’。”
沿着蜿蜒山路,记者走进梁永镇宏福村村史馆,处处感受到“福气”。“知法守法是福、平安健康是福、子女成才是福、孝道感恩是福、邻里和谐是福……”宏福村的村史馆以“福”为主题,针对每一“福”配以注释,成为了该村新的村训家风。
在村史馆,记者看到有《宏福村简介》《宏福村大事记》《传奇故事》《发展状况》《脱贫攻坚》《乡贤名人榜》《民歌集锦》《农耕文化展示》《新“五福”文化诠释》等篇章,足以让人全面了解宏福村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可歌可泣的过去与波澜壮阔的当今。
与宏福村不同,书台村紧紧围绕“书香”在室外打造村史馆,故而命名为“村史大院”。一踏进书台村,几道错落的中式围墙上镶嵌着《前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以及皮影的《制作工艺》《传承发展》,还有中国几大皮影流派的介绍;正中则设立了石制的桌椅,桌前塑了一本翻开的书,上刻《书台村简介》,椅后的墙上则塑了一排竹简,从右至左竖刻了《书台村记》;另一侧也挂出了《大事记》《脱贫攻坚》《乡贤名人》等篇章。在书桌正对面是该村近十年来考上大学的学子名单,在这样的村史大院驻足,书香阵阵扑面。
目前,巴州区已建成梁永镇宏福村“福”文化主题村史馆、曾口镇书台村“书香”文化主题村史馆、水宁寺镇龙台村“农耕”文化主题村史馆等24个各具特色的村史馆。
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巴州区对于村史馆的打造注重多元融入。在建筑和布展风格上,与当地美丽新村建设做到协调统一,采用文物文献、互动体验等方式,多角度呈现当地的乡情村史,成为每个乡村风格独具的“文化地标”。在地域文化元素融入上,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充分展现本村特有的人文景观、传统习俗、特色文化,形成“一村一特色”。
“村史馆不仅记录了当地生产力发展、生活习惯的演变,更是群众文化活动情感共融的载体。”巴州区委宣传部干部说。
贰 精心打造 守护乡风乡情
村史馆如何传承文化、留住乡愁?这关乎整体规划。
“在规划之前,我们汇聚群众力量,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发动村民代表、社会贤达、文化名流参与村史馆方案评审、物品捐献、资料整理,确保村史馆建设始终按照群众意愿、始终都有群众参与,如马灯、粮油票、簸箕等老物件都来自村民捐献。”巴州区委宣传部干部介绍。
为了精心打造村史馆,巴州区成立了村史馆建设工作小组,形成“宣传部牵头抓总、主管局各司其职、乡镇密切配合、村居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了五统五分的总体机制(五统即:统一规划评审、统一财政评审、统一推进机制、统一验收、统一资金保障;五分即:分村规划、分村选择队伍、分村实施、分村自验、分村复查验收)。同时,抽派区作协、区美协等组建专班深入各村召开村史馆建设座谈会,并邀请乡贤、老党员、老干部、退休教师组成专家团,翻阅书籍、查找资料、梳理文献,确保村史馆外观硬件和内部展示都经得起历史推敲和时间检验。村史馆外面的文化墙墙绘也是量身定做,其中根据各村产业特色、文化主题新创作32幅。
如何在规划方面全面布局?巴州区在村史馆建设中按照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竹编文化、童趣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定位,将村史馆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规划、整体融入。同时,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利用原有村部、聚居点、学校等场所,开放式、半开放式、全开放式相结合。
记者了解到,村史馆以时间轴为布展主线,往上追溯至宋元明清,往下展望到现代未来,通过“实物+图片”的模式,将各村悠久的历史浓缩在村史馆中,让村民在追忆往昔、回溯历史中产生深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村史馆在展现村居变化、乡贤故事、能人事迹等同时,配合生产生活用具、手工艺品、家规家训家谱等实物布置,以“器物+文字”的方式传承古训、唤醒乡村记忆、留住乡风乡愁。
“村史馆建成后,很多人都来参观,尤其是本地村民看到这些老物件和乡村发展状况后,都感慨村里变化太大了。”宏福村村支书唐俊说。
村史馆建成后不仅传承历史,还吸引很多外来游客,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巴州区委宣传部干部介绍,村史馆建设坚持与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结合起来,通过科学讲解、情景重现、参与互动等方式,与乡村旅游、电商同步推介,交相“出彩”,让旅游者参与其中,一边游览购物,一边重忆乡愁、感受温暖,亲身体验民间民俗文化,感受村史馆的魅力,让村史馆上升为独具魅力的旅游新景点、新业态。
一件件物品承载着历史,一幅幅图片记录了进程,一处处实景浓缩着记忆,村史馆不仅反映出村落的历史特征,更注重典型事件和人物等方面的展示。“村史馆的建设为的就是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把村民劳动生产场景、生活的历史文化展示给后人,让后代们记住这个村的精神和光荣传统。”唐俊说。
叁 发挥效应 促进文化振兴
一幅幅三儿河村的概况、村落起源与发展的资料照悬挂在墙壁上,向大家展示着该村的历史沿革和村容变化。梓潼庙镇副镇长王海平介绍:“村史馆里摆放的100多件物品都是村民自愿捐赠的,大部分记录着村的历史。”
在村史馆打造中,巴州区深挖具有农耕特质、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与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采用实物展陈、影像、互动体验等方式,如今很多村史馆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例如鼎山镇小寨村“竹编”文化、大罗镇董家梁村“唢呐”文化、白庙乡百花村“背二哥”文化、梓橦庙镇三儿河村“烤酒和打铁”文化、大茅坪镇得阳村“舀纸”文化……村史馆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镌刻巴中人对历史、对人文、对传统的情怀,留住乡愁,充分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村史馆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充分发挥了“以史鉴今,以史资政”参考作用。曾口镇飞马村探索“自管委”管理模式,成立老协会,建立“一约四会”“晏阳初讲堂”,20年来该村无一例上访,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清江镇巾字村探索“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园区+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等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搬迁群众增收致富;鼎山镇康民村成立文宣义工队、梁永镇宏福村建立文化院坝管理“四员一制度”,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凤溪镇金子村清嘉庆谯氏碑铭记载的谯氏族训十条“一淳孝弟以重人伦,二笃宗族以照雍睦……”;梓橦庙镇陈家嘴村陈其通等杰出人物及优秀学子的先进事迹在村里传扬;平梁镇相坪村居住的岳飞后代,弘扬与传承“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打造“忠”文化;龙背乡清溪村留下了徐向前、许世友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的足迹……巴州区在村史馆建设中深入挖掘优良的家风、家训、家谱,优秀的乡贤、模范、学子等,教化群众、淳朴民风、凝聚人心,焕发文明新气象。
如今,随着美丽新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村史馆对教化村民向善、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村史馆长期对外的免费开放,将成为群众缅古思今、自我教育、凝心励志的“精神家园”,成为村文明的新高地。
“建立村史馆目的就是‘存史、资政、教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同时,把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有效传承和保护优秀历史文化。”巴州区委宣传部干部说,“下一步如何进一步完善、提升村史馆建设的内涵,并发挥好作用管理好、使用好,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