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荣华系一身

——记巴中市巴州区界牌村党支部书记李荣华

【来源: 人民网 苟国 罗福荣 王兴元】【点击举报】
 

人物小传:李荣华,女,1965年11月生,2005年至今任巴中市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党支部书记,四川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四川省巾帼建功标兵。

13年来,她起早摸黑,从修塘建路到发展壮大种养殖产业,从夯实基层组织到培树乡村新风,从抢救保护古村落文化到深度发掘与提升,从整合资源、区域规划到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一件一事,立足本土,根植传统,着力脱贫,着眼振兴,让一个两县(区)四乡八个村交界的边远落后村走向前台,被命名为“省历史文化名村”,人均纯收入从不到1000元提高到近10000元。

“心系村民克难求进勇担当,不唯名利去浮求实善作为。”从村妇女主任兼社长到村主任再到村支部书记,李荣华心心念念全是村子发展,扑下身子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村子不大变百姓不富裕誓不罢休。古村荣华系一身,她被村民亲切称为“脱产村支书”“女汉子”,是名副其实的铿锵玫瑰。

“李书记究竟图个啥?”在界牌村采访回来,这个问题一直在记者脑海中挥之不去。

令人难以置信,自从当上了村干部,她不仅花光了丈夫当30多年村医积蓄的所有钱,还不惜背上100多万的债务。也很难想象,文弱的她,是如何让一个“穷得叮当响”的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情怀,讲担当;有思路,肯实干;事不避难,清正廉洁。”大和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映民对她如此评价。谈起李荣华,70岁老党员朱以贵感慨万千:忠厚善良,办事认真,公正无私,不图回报,给群众办事比自己办事还认真……

界牌村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厚重,成功地举办了世界博物馆日主题活动,传承历史文化。

有情怀赤子初心 嫁到界牌村注定一生情未了

1988年,经亲戚介绍,李荣华从通江县杨柏乡马口背村嫁入平均海拔800米界牌村。“缺粮、缺水、无路、无电、巫师盛行,吵架打架时时发生。”这是留给她的深刻印象,“全村每年收粮不到500万斤。1994年干旱,水稻绝收,春节过完,全村纷纷外出借粮。”

“你当时后悔吗?”面对记者的提问,李荣华坦言:“的确后悔过,但我老公程天兵忠厚善良,很体贴人,是个小有名气的村医,对事业执着,家境还算过得去。”

“当时相邻的几个村七八千人只有我们开办了个村卫生站,常用中药、西药都俱备,甚至很多小孩都是他接生。”李荣华打开记忆的闸门,“天兵整天忙得深夜都不能睡觉,因为我也是高中毕业,天兵就让我在村卫生站当下手,很快打针、输液、接生的事儿我都学会了。”

因为生意好,李荣华家里日子越过越红火,但是很多村民吃顿饱饭都很难。李荣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热心肠的她时不时拿些粮、钱接济困难村民,受到村民交口称赞。1998年,她被选为村妇女主任兼四社社长;2004年,又被全票当选为村主任。

2004年底,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仍无根本改变,时任村支书不辞而别,留下村支书一职,无人愿接。

“界牌村不能这样穷下去!”2005年初,李荣华被全票当选为村支书。

超出李荣华的预料,担任村支书第一天,讨债的、申请困难救助的、调解纠纷的,房间内、院坝里黑压压一大片,接下来半年间几乎天天如此。

“新官要理旧账,必须维护村两委班子公信力。”面对突然冒出来的村集体十余万债务,李荣华经过反复思索,最终与丈夫商议,先从家里挪用、亲戚筹借6万多元及时偿还村民修建基础设施应付的“血汗钱”,其余民间借贷承诺分期逐步偿还。

救济困难群众、慰问孤寡老人,李荣华总是自掏腰包,“扶危助困是党员干部的职责,也是先富起来的义务。”

有领导来检查、客商来村里考察,李荣华一律免费接待,从不报账,“村集体经济还没有收入,我不能增加村里的债务。”70岁的公婆程会兰还成为义务专职厨师,“每天都要接待三四桌客人。”老人毫无怨言。

村民间有矛盾纠纷,甚至无理取闹,李荣华总是亲情式沟通,反复解释、协调,直到双方满意为止。“只有村民冲她发火,还没见她对村民发火。她就是脾气好,对村民太迁就了。”村民杨述孝说。

“我当了48年社长,经历了7任村支书,只有她把小家的钱、粮拿来为公家办事,而且看得远、做得实、吃得亏、受得气,有这‘四得’,哪个还不信她呢!”朱以贵说,“她谋划的事,村民都支持。”

李荣华(右)向村民传授批杷疏果技术。

接地气去浮求实 打开山门古村迎生机

界牌村地处巴中市巴州区东北部,与通江县杨柏乡沙泥坪村犬牙呲互,距巴中主城区48公里、通江县城区43公里,是典型的高山村、旱山村、偏远村。

据考证,界牌村原名沙回坪,因山高旋风大,时常沙尘漫天飞而得名,后来嬗变谓沙牛坪或杀牛坪。明末清初,官府在村里立有分界碑,故名界牌村至今。

“界牌村是两县、四乡、八村的必经之地,米仓古道经此西至巴州、南下达州、东向通江、北上汉中。”李荣华介绍,古道上商旅往来频繁,店铺林立,解放后还保有客栈7处。

人类文明的进步,冷落了古道,界牌村因万山圈住而萧条、落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无粮不稳。界牌村是高山村、旱山村,长期以来,粮食收成全靠老天爷,村民的温饱得不到保障。李荣华决定把兴修水利设施作为一件大事来办。短短三年,全村新修堰塘6口、整治病塘5口,修建水渠3400余米、维修水渠7500余米。如今,村内堰塘、水池星罗棋布,碧波荡漾,荷叶田田;水渠蜿蜒田野,水流淙淙。

“以前下雨满山流、天晴难饮牛,现在秧田水满当、自来水流进缸。”杨顺高等10余户村民还借助水资源,发展起水产养殖。

要想富、先修路。可修路的钱从哪里来?李荣华找到主管部门,接待的同志说:“修村道路是村民集资铺路基,国家出钱铺路面。你们把路基打好了,我们验收合格就给你们拨款。”

和村社干部一合计,6.5公里村道理打路基需要70万元,除去投劳折资,还需人均筹资400元。这对刚解决温饱难题的村民来说,无异釜底抽薪。

李荣华从家里拿出10万元,购买修路的器材。她白天和村社干部、家人、部分村民一起挖水沟、铺路基,晚上入户拉家常、做动员。渐渐地,参与修路的村民多起来,李荣华又自掏腰包买来方便面、矿泉水,不让村民出了力还挨饿受渴。历时三个多月,终于铺好了路基。

李荣华又一头扎进巴州城里,“完善申报材料,找主管部门,饿了就吃饼干、喝矿泉水,累了就在车上眯会。”客运司机、村民杨述孝目睹了李荣华的奔波。在她的软磨硬泡下,界牌村先后三次争取了300万元资金,分期拓宽、硬化了6.5公里村道路、3公里社道路。

路通百业兴。藏在深山里的村民一扫颓废,开足马力跑运输、贩运土特产、搞种养殖。“以前的村道路是土坯路,又窄又烂,大车进不来,小车不愿来,买东卖西全靠肩挑背磨。现在是水泥路,又宽又平,大车小车敞开跑,外面的客商都把小车开到院坝里。”正在饲养土鸡的苟文华满脸笑容,“去年仅销售土鸡、成鱼就收入3万多元。”

信息闭塞是界牌村的另一个穷根。上世纪九十年代,村民要接打电话,需要步行三个多小时到大和乡街道,极不方便。2005年,李荣华向电信部门申请,动员了136户有条件的村民,安装程控电话。为早日村民用上电话,她数次找巴中电信领导支持,率队抬电杆,主动免费给安装工人提供食宿。

不到3个月,界牌村成为全乡首个安装程控电话的村。安装结束后,村民一算账,每部电话需要800元,最终只有118户交了350元,余下的18户至今分文都没交,还是她家里垫着。通电话那天,她抱着老公大哭了一场,其中的心酸她仍记忆犹新。

随后,她又发动村民出资,东拼西凑垫支,让全村率先用上闭路电视、互联网。

“基础设施的大改善,既缓解了村民的‘四难’难题,又丰富了村民的视野,还改变了山区落后的观念,界牌村又迎来了生机。”村民何光义说。

如今,界牌村成立了蜂蜜养殖区,图为李荣华(左二)现场讲解中蜂养殖技术。

勇担当克难求进 兴产业村强民富

产业发展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成功改善村民的生存环境后,如何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成为了李荣华的工作重心。

几经周折,2013年,她引进业主刘清源来兴建芦笋产业园,并成立了巴中市界牌村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每亩每年500元,村民既也可入股分红,也可在产业园打工每天可挣80元。”听到这样的消息,老百姓欢欣鼓舞。

很快四个社的500亩土地流转到位,合同签至2028年。为抢季节,十几台挖掘机连夜轰鸣不停平整土地,每天六七十名村民也被聘用参加“战斗”,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不到20天光景,噩耗传来,刘清源检查出骨癌。“李书记,可能我的命都保不住了,产业园就只能交给你来做了!”心急火燎赶到市医院,躺在病床的老刘攥住她的手。

“天啦!村民的田地都挖得找不到边界,十几台挖掘机几十万的租金一分都还没付,还有村民十几万的工钱……”李荣华说,“我听到这当时腿都软了。”

五味杂陈、六神无主的李荣华回到家,自办7桌酒宴把村民请到一起商议解决。“打酒只问提壶人”,部分村民不依不饶,更不用说入股了。

“就是讨口要饭也要兑现与村民的协议,把产业园发展起来!”通宵与丈夫商议,她最终决定把2002年在巴城购置的120平方米的房子作抵押贷款先期付完所有民工工资。

不退缩、不逃避,知难而进。如今,500亩芦笋产业园初见成效。“芦笋产业费时费力,见效慢,虽然自己身负沉重债务,但却从未拖欠村民流转土地和在园区务工的一分钱。”李荣华说。

办法总比困难多。依托产业园,她又想出了 “套种玉米→养牛→酿酒”的循环发展之路的“妙策”。2017年,芦笋、黄牛、土酒实现产值35万元。“目前,虽然还不能完全支付每年土地流转和村民务工费用,但再过一两年就一定能扭亏为赢。”李荣华胸有成竹。

千淘万漉虽辛苦,咬定产业不放松。漫步界牌村,新型产业如雨后春笋:特色水果基地,脆红李、核桃、黄金梨压弯树枝;家庭牧场内,牛羊欢叫;水产基地里,鱼头攒动。

良好的生态环境,让界牌村自动贴上“绿色、生态”标签。2017年,在李荣华的积极争取下,村里获得了30万元特殊党费用来发展蜂蜜。但由于养蜂是个技术活,村民都担心不能成功。“成功了是你的功劳,失败了算我的。”李荣华动员儿子程柯文辞去巴州区城管执法局的工作,回村学养蜂。

蜜蜂飞舞、蜂箱遍地。在何荣蜂蜜养殖区,程柯文手把手地教他识别野蜂、检查蜂房、查看蜂蜜。程柯文介绍,界牌村成立程氏甜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专合社+大户”的发展模式,示范带动23户村民养殖中华蜜蜂350箱。“目前专合社已销售蜂蜜500斤,按每斤80元算,年底收入预计40万元,养殖户户均增收6000元。”

2016年3月,界牌村回引何九江等5名大学生,注册“优土农”“施小厨”两个品牌,发展农村电商。村里把何光义等36户村民组织起来,专门从事腊肉、农家豆瓣酱、烟熏豆腐干等特色农产品生产。 “想不到这些土产品成了畅销货,还远销全国。去年我光卖豆腐干就挣了22万元,比打工强多了。”何光义喜不自禁。

在界牌村农村电商体验店,各式山货琳琅满目,何九江正在电脑上和买家交流。“打开腾迅、优酷等视频,随时都能看到界牌村的特色农产品。去年实现电商收入174.4万元,今年又收入100万元,年底突破300万元。”何九江自信满满。

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界牌村成立了文艺队。

重实干“小官大做” 以文化人编织美好生活

历史的车轮在界牌村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如何做好文化这篇文章让村民既富脑袋又富口袋?2013年初,李荣华布下一盘大棋:以红色文化游、古村游、农耕体验游、森林康养游为特点规划发展乡村旅游。

当年,红军在界牌村留下了著名的杀牛坪战斗遗址,红色文化厚重,但保护堪忧。“红色遗迹要保护,红军精神不能忘。”李荣华经过多次申报,又四处募款,2015年夏,“巴州区界牌红军烈士陵园”终于开工建设。陵园现已成为巴中市红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几千余各级干部、附近村民、中小学生前来参观瞻仰,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界牌村是巴文化、三国文化、农耕文化的活化石。5000多年前,界牌村就有人类活动。秦汉时期,界牌村又是米仓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建文物博物馆,既可以保护传统文化,又能发展文化旅游。”李荣华思考得长远。

说干就干。“我们在界牌村调查考证半年多,吃住全在她们家里。”2015年,李荣华邀请长期致力乡村文化研究的张浩良、张煕明父子前来考证,收集各类视频、图片2万多张(个)。为让大批文物有个好“归宿”,李荣华自费建起全市第一个村级文物博物馆——沙回坪博物馆,并成功申报“四川省古村落保护”。如今,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2000余件,抢救性保护了一大批文物,为界牌村发展树立了一块金字招牌。同时,辑录了全村60岁以上七十余人共200多小时《秦巴古道乡村治理的历史变迁口述史》视频,整理出版《秦巴古道沙回坪》《千古一村沙回坪》等三本书籍,请人编写了《秦巴古道界牌村》《八唱杀牛坪》《美丽的界牌村》等5首村歌。

弘扬传统文化,村民精神生活很丰富。看舞狮、尝美食、拉家常,在界牌村村委院坝里,100多位老人满脸笑容,一起欢度端阳节。“一到传统节日,李书记都要把我们老年人组织在一起,免费耍一天。我们非常开心。”80岁的村民卢兴富介绍,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村里成立舞龙、舞狮、秧歌、唢呐4支文艺队,在传统节日、国家庆典、村民喜事时表演。此外,村里还开展文明之星、致富之星、最美公婆(儿媳)等评选活动,“如今的界牌村,再也没有吵架、乱扔垃圾、不孝敬老人的现象,全村和睦像一家。”

“李书记心里始终装着两家事:村民最需要什么,村里怎样发展最好?”第一书记石晓兰说。

“李荣华作为一个偏远落后村的支部书记,倾其所力,不唯名利,始终保持一颗‘小官大做’平常心,数十年如一日,实属难能可贵。”巴州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贾旭如此评价。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自现方圆。 “是组织给了我荣誉和希望,是乡亲给了我信心力量;只要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再苦再累都幸福。”采访结束时,李荣华一席话让我们再次对她肃然起敬,“人活着,总要给后人留下可纪念的,人生才有价值。我现在唯一想法,就是继续往前冲!”(苟国 罗福荣 王兴元 )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