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核桃产业
四川新闻网巴中6月14日讯(杜渊)“这一串长了10多个果子,这棵树就能卖300多元。”6月11日上午,巴中市巴州区梓潼庙镇奎星楼村8名村民在村核桃产业园区给果树修枝整形,看着一棵棵硕果累累的核桃树,村民们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
奎星楼村距巴中城区40公里,是巴州区梓潼庙贫困村,辖8个农业合作社,415户,1348人,贫困户79户,296人。和其他山区贫困村一样,奎星楼村曾经也没有自己的产业。
地多田少,水源条件差严重制约奎星楼村产业发展。“收成要靠老天爷”的现状让奎星楼村村民只得靠外出务工赚钱,几乎家家户户都是青壮年外出务工,老年儿童留守。如何发展奎星楼村成了当地干部思考最多的问题。
“这个村旱地多,有没有适合种植的经济作物?”时任梓潼庙乡乡长,现任梓潼庙党委书记王旭在一次大会上提出自己的想法。
多方考察后,发现奎星楼的土质适合种植核桃。通过镇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的努力,于2012年招引业主来村里建立了脱贫产业园区,成立了巴中市巴州区利民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果+药”套种的方式,利用土里流转获得转让费、园区务工获得误工费、股权量化获得红利费等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其中,143户514人参与股权量化。
今年48岁的苟敏,因腿部残疾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一家8口人曾过得很窘迫,直到2012年合作社成立后这一现状才得到改变。
“4亩土地流转费1200多元,和妻子在园区内务工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万元增收’项目赚了5000多元,去年核桃树首次挂果,按人均3.89股分红,一家人又分了1360元。”苟敏算了一下去年的收入满脸笑容。
“以后盛产期还将分得更多。核桃树管理好可以管几百年。”苟敏通过在园区内务工几年发现,村里发展核桃产业这条路走对了,“给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又学到了种植技术,土地流转30年后,核桃园区归村民所有。”
近年来,巴州区始终坚持“立区产业”与“到户产业”相结合,既“输血”又“造血”,确保群众稳定增收可持续。立足巴州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确定了道地药材、有机果蔬、优质粮油、生态畜禽四大主导产业,实施“组织带动、平台带动、政策促动、产业联动”的发展模式,有效地推动了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已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20.4万亩,在建初加工厂18个、流通网点20个;建成猕猴桃、食用菌等果蔬基地19万亩;畜禽肉类总产达到4.5万吨;93个农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引进秦岭药业、唯鸿菌业等龙头企业66家,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997家,构建“公司+专合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1.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入股分红、订单生产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
“近年来,巴州区大力实施万元增收工程保底,政府按照每年每人1300元的标准安排庭院产业发展奖补资金(其中上级补助产业扶持资金800元,区政府安排500元“万元增收工程”奖励资金),支持有劳动力的1.8万户贫困家庭发展“万元增收工程”,人均年增收约2600元,贫困户脱贫奔康信心更足了。 ” 巴州区委农工委主任何青松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