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我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建设“五彩巴中”的重要一年。这一年里,全市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围绕“一本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措施,聚焦“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坚持“双七有”标准,工作向脱贫攻坚聚力、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顺利完成9.1万贫困人口、215个贫困村脱贫摘帽的省定目标任务。
为全面展示2016年我市决胜脱贫攻坚成果,近日记者奔赴脱贫攻坚一线,记录下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后的幸福场景。从即日起,本报开设“我们脱贫了”栏目,聚焦他们的脱贫故事,敬请关注。
驱车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来到四面都是悬崖的巴州区曾口镇飞马村。初春时节,阳光暖暖地照在刚刚翻新的土地上,脱贫户李国和站在新修的砖瓦房里,指着新买的家电说:“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李国和今年63岁,女婿在外务工,女儿带着两个孩子,家中还有年迈的老父亲需要赡养。前几年李国和和老伴接连生了几场大病后,原本就不富裕的他们彻底在全村掉了队。
“为了治病,穷得连土坯房上的横梁都卖成了钱。”说起往年的日子,李国和难受得直抹眼泪。去年,他家原来的土坯房彻底没法住了,外墙裂开三指宽的缝隙,有时候正煮着饭,一块块泥巴就掉进锅里。
正当李国和愁得无计可施时,村里启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他家被纳入搬迁对象中。根据李国和个人意愿,他并未搬进村里统一规划的聚居点里,而是选择了原地建房。经过近一年多的辛苦建设,李国和终于圆了多年的新居梦。
“享受易地扶贫搬迁统规自建人均1.9万元的补助,加上我自己找亲戚筹了点,一楼一底的新房子终于建起来了。”李国和说,新房安全敞亮,春节请亲戚朋友们吃团年饭时,他可自豪了。
除了住上新房,3年来,李国和家的生活还有不少变化。“帮扶单位经常来我家,除送油送粮送鸡苗外,还帮助我销售农产品……”李国和说。
得到的帮扶固然不少,但李国和自己也使出了浑身力气。“勤劳致富光荣,好吃懒做可耻!”李国和说,他种了12亩土地,一年卖猪仔和肥猪收入近两万元,卖小牛收入有3000多元,养鸡鸭有2000多元,还有6000多元的生姜收入。产业搞得多,就起的更早了。特别是盖新房这一年多以来,有时候半夜三更都还在拉建材。“主体工程是请人修的,其他的附属设施、房内的装修,都是我自己一砖一瓦建成的。”李国和说,虽然肩膀磨出血、双手磨出硬茧子,但总归住上了好房子,脱了贫,“苦是苦了点,心里甜滋滋的”。
李国和的女儿女婿也很努力。女婿在外做技术工,一年到头有五六万的收入。女儿照管着两个孙儿,娃娃们学习好,这也让李国和的干劲儿更足了。
“除了勤快,思想上还得开放点。”李国和说,以前他搞种植养殖业,都是靠自己的传统经验,有时候村里搞农技培训,他还有些不以为然。直到村干部把他带到其他养殖场看了之后,他才改变了以前走弯路的养殖方法,现在,李国和对自己的技术更加上心了。
“销号之后,就是如何巩固脱贫成果的问题了。”村“第一书记”郭起帆表示,村里正努力做大巴药产业,扩大生态养殖业规模,“还是要靠产业带动,稳住脱贫队伍。”此外,村里还准备开发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多管齐下,多措并举,让更多贫困户不仅脱贫,更要走上致富路,让日子越来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