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药材育苗基地,今年光曾口镇书台村和雁桥村的种植面积达10000亩。”见到记者,秦巴中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邓毅信心满满,“巴州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很适合药材种植,我们预计用3年左右的时间力争创造100亿产值。”
扩规模、育主体、延链条、创品牌。近年来,巴州区以技术服务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把巴州建成川东北规模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和中药物流集散地。
强化基地示范 加快种植扩面
近年来,巴州区出台《关于加快巴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编制巴药产业发展规划,同时成立巴药产业发展局,乡镇设立巴药产业发展办,村村配备巴药产业发展员,组建巴药研究院,设立巴药产业发展基金7500万元,优先给予巴药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对获得GMP和GSP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知名品牌的企业,分别给予重点专项奖励。
按照“区有示范园区、乡有产业基地、村有当家产业”要求,全区规划建设万亩西部中药博览园,25个巴药基地乡镇,创新“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社+村集体+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采取“药药、药粮、药果、药蔬”等套种模式,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形成品种突出、特色鲜明、效益较高的巴药生产基地。
今年来,全区持续深化百里巴药产业长廊建设,加快推进114个贫困村产业配套,完成梁永——羊凤、鼎山——大罗、龙背——凤溪、梓橦庙——白庙4个区域110个村巴药产业培育,高标准打造梓橦庙镇陈家嘴村枳壳、白芍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化成镇通木垭村巴药育苗中心建设,建成丹参、白芍、佛手、栀子、桔梗等示范片、示范点16个,新增巴药10.6万亩。据巴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现已规模发展道地巴药25万亩,建成规模种植基地147个,种植品种近40个,带动相关产业实现产值18亿元。预计到2025年,巴药种植面积将达到50万亩,巴药产值占GDP的15%左右。
迅猛发展的巴药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当前正值丹参收获的季节,在平梁镇后溪沟村巴药种植基地,村民们正挥动着手中的锄头挖丹参。看到丰收的丹参,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
壮大发展主体 延长产业链条
近日,记者在曾口镇西部中药博览园中药材种植基地看到,数名村民正在对基地巴药进行管护。目前已完成整理土地3000亩,栽植(含套作)黄精、枳壳、吴茱萸等中药材3030亩,建成黄精、枳壳、黄柏、杜仲、厚朴、枸杞育苗基地300亩。
今年4月,在“2017年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巴中市重点产业投资推介会暨项目现场签约仪式上,四川毅力集团与巴州区人民政府签订《巴药种植加工及仓储物流项目》,总投资5.8亿元。西部中药博览园中药材种植基地就是项目建设其中之一,另外公司还将建立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中药饮片及保健品生产项目,涵盖巴药全产业链。
“公司在发展之初便制定了《十万农民百亿增收创业计划》,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发展中药产业。”据公司负责人邓毅介绍,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为农户提供从技术引进、技术培训、信息服务、保价收购等一条龙服务,保障企业与农户互惠共赢。到2020年,公司的巴药种植将达到以曾口镇为中心,带动周边12个乡镇种植10万亩黄精、枳壳、吴茱萸、天麻、白芨等中药材,预计4万农户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近年来,全区围绕基地建设、康养旅游、药材加工等包装储备项目12个,赴浙江、杭州、成都、陇西等地开展平台促进和小分队招商活动11次,对接洽谈中药材天地网、四川千方药业等企业20余家,引进落地四川巴药股份、深圳百吉高科等企业4家,培育做实四川殿春农业、伊缘假日等新型经营主体5家,完成国有企业巴中秦岭药业有限公司组建运营。全区累计发展巴药新型经营主体406家,其中龙头企业31家,专合社258家,家庭农场32家,种植大户85户。
退城入园企业普瑞制药建成投产,中益药业公司中药饮片厂(一期)完成总工程量90%,四川巴药股份公司中药饮片和保健品厂完成规划编制,已开工建设。
川东北(巴中)中药材物流基地项目正式落户巴州,建设方案已通过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批复,选址盘兴物流园,规划用地314亩,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一大批巴药产业链项目加快实施,拓宽了巴药增收致富渠道,加快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创新发展机制 保障发展要素
利用土地政策加上巴药产业扶贫,引进企业发展巴药,建立专业合作社辐射全区,创新管理机制壮大村民经济收入,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为大力发展脱贫产业,清江镇昆山村引进巴药种植业主,建立专业合作社,采取“专合社+农户”的方式发展丹参、皂角等巴药产业400余亩,帮助近20户贫困户就地就业。“每天都可以挣个七、八十元,还有土地流转费,一年算下来挣了不少。”说起村里的巴药种植,贫困户苟中义一脸幸福。
在资金投入上,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信贷资金、贫困村产业发展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和加强业主自筹,加大产业发展奖励补助,保障巴药产业发展资金需求。
在利益联结上,大力推行订单生产、保底价收购,通过村民土地劳动力入股、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财政投入资产量化到户等多种机制,提高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编制巴药产业发展“一村一案”,与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建设相配套,实现产业兴村,产村相融。
在技术水平上,开展劳务品牌“巴药艺”培训,培训品种30余个,培训贫困群众400余人。聘请省内资深专家教授,组织农业、林业等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实用技术讲座和现场培训,现场指导100余场次,培训种植业主、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在平梁、梁永、白庙等地开展丹参高产省力种植模式研究,建设种植试验区3个,完成120个试验小区的栽植管护,各项试验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