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时,他们已挥动扫帚划破街道的寂静;星光点点中,他们仍在俯身清理路面的落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在最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今年50岁的石秋梅是一名平凡的环卫工人,已从事环卫工作25年,尽管在工作中多次负伤,但依然坚持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洁净。
二十五载,用扫帚丈量街巷
石秋梅是巴州区环卫中心回风环卫所的一名组长。7月21日上午8时许,这位已工作4小时的“城市美容师”正在拔除人行道石缝里的杂草,黝黑的肤色、指尖的老茧,无不映衬着这座城市的洁净。清晨的清扫结束后,匆匆扒几口饭,石秋梅又要回到责任路段开始全天保洁,连与记者交谈的间隙,她的目光都始终在路面巡视。
在石秋梅25年的环卫工作经历中,现在每天的任务已经算轻松的。“巴人广场刚修好那会儿,凌晨三点的垃圾多得让人惊讶。”在石秋梅的记忆里,20多年前的环卫工具是扫帚和背篼。每天深夜,当在广场游玩的市民散去,散落的零食袋、瓜果皮遍地都是,她和同事们得弯着腰把垃圾扫拢并装进背篼,然后一趟趟往返于垃圾站与广场之间。
对石秋梅而言,暴雨天是最磨人的考验。“下水道口往往被落叶与泥渣堵得严严实实,我们就要徒手伸进污浊的洞口掏挖杂物。”石秋梅说。
创文攻坚时期,为了让工人不将时间耽误在路上,她领着大伙在双拥广场的厕所管理间支起电锅。狭窄的空间里,电锅咕嘟咕嘟地煮着简单的饭菜。氤氲的热气中,工人们扒拉几口就赶紧回到岗位。“省下半小时,就能多巡查一遍路段。”在石秋梅的盘算里,从来只有清扫效率与街道洁净。
冲锋在前,轻伤不下火线
“这点伤算啥?”当记者问及是否在工作中受伤时,石秋梅爽快地挽起裤脚,两处醒目的疤痕格外清晰——左腿膝盖的疤痕略显扭曲,那是2023年雨天清扫泥沙时滑倒留下的;右脚踝的疤痕则带着棱角,那是源于一次保洁时不小心撞上铁杆的意外。
给石秋梅留下深刻印象的,正是2023年创文攻坚碰上膝盖受伤的那段日子。膝盖受伤后,医生反复叮嘱需静养,可她仅在医院躺了六天,就揣着止痛药回到岗位。彼时的巴州大道正处于迎检关键期,她拄着拐杖在路段上来回巡查,遇到紧急任务,干脆扔掉拐杖亲自上手。雨水打湿伤口时的刺痛,长时间站立后的肿胀,她都咬牙忍着,直到创文迎检圆满结束。然而,紧绷的神经一松,伤势便猛地加重,此后七个月,她都在蹒跚中度过。“创文是全市的大事,我这个组长哪能缺席?”谈及此事,她的语气里没有丝毫抱怨。
清理回风北路护坡的垃圾时,石秋梅二话不说做好安全措施就上阵;辖区某地遭遇山体滑坡时,她第一个冲上去清理淤泥;某广场下水道粪污溢出时,她带头扛着铁锹清理;玻璃碴散落的路段,她穿着厚胶鞋一点点捡拾……在这些危急险重的任务现场,总有她冲锋在前的身影。
无悔青春,初心照亮平凡
提及家人,石秋梅感到十分愧疚。孩子成长的那些年,她从未带孩子出过远门,就连学校的家长会也很少参加。母亲被马蜂蜇伤那天,电话里母亲疼得直哭,她却正在处理紧急保洁任务,直到深夜才赶回家。“妈总说‘你忙你的,我没事’,可我知道她是怕我分心。”说到这里,她抬手擦了擦眼角,帽檐下的眼睛泛起湿润。
“没想过。这事虽然不起眼,但总要有人做。”当问起“是否想过放弃”时,石秋梅的回答干脆利落。25年间,她见过凌晨的街道从寂静到喧闹,也见证着巴城从泥泞路面到整洁大道的蜕变。如今市民随手乱扔垃圾的少了,主动递来矿泉水的多了;爱心驿站的桌子上,常有热乎的姜茶等着他们。这些细微的变化,都让石秋梅觉得“再累也值”。
如今,环卫队伍里又多了不少年轻面孔。石秋梅也会像当年老同事带她那样,教新人如何快速清理下水道,如何在暴雨天保护自己。扫帚挥动的弧线里,藏着她对这座城市最深沉的热爱;弯腰清理的身影中,写满了她作为环卫工人的责任与荣光。正如她常对组员说的:“咱们扫的不只是垃圾,更是城市的脸面。”
25年寒来暑往,石秋梅用扫帚丈量出城市的文明轨迹,用汗水浇灌出洁净的街景。在创文的浪潮中,正是无数个像她这样的身影,在暴雨里清淤,烈日下运垃圾……终把“干净”刻进了城市的肌理。他们,以平凡坚守筑牢文明基石,让每一条街道都洋溢着温暖与整洁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