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为阻止一起盗窃案,巴州区西龛社区居民张仁映的儿子张旭,不幸丧失了劳动能力;17年后,一片普通的棕叶,承载着众人的善意,为他的家庭编织出崭新希望。6月20日,巴州区民政局救助股工作人员曹远鹏通过“我为群众办件事”实践活动,牵线非遗棕编师傅杨林,帮助张仁映掌握棕编技艺,在家门口实现了老人的就业梦。
时间回溯到2008年7月20日3点,在宁波打工的张旭与老乡回到住处时发现房门半掩,两人刚要踏进屋内,一个黑影突然窜出。张旭本能地伸手抱住歹徒,大喊“抓小偷”,却被歹徒一脚踹下楼梯,脑部着地的他当场昏迷。经诊断,脑疝、脑内血肿、颅底骨折等重创接踵而至,彼时的他生命垂危。尽管被医生从死亡线上拉回,却丧失了自理能力,昂贵的医疗费用和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其父亲张仁映肩上。如今,张仁映和张旭寄住在亲戚家中,拮据的经济状况让这个家庭举步维艰。
面对家庭困境,张仁映从未想过向命运低头。“没有自立心,光是等靠要是不行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奋斗,生活才会有盼头。”他的话语中满是倔强与坚韧。他渴望学习一门手艺,既能贴补家用,又能照顾儿子。曹远鹏在走访中得知这一情况后深受触动:“他这种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值得学习,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老人完成他的心愿,也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为了实现张仁映的心愿,曹远鹏多方奔走。他联系到非遗棕编师傅杨林,希望能借助他的非遗技艺,帮助张仁映打开新生活的大门。“如果我的非遗技艺能够帮助到别人,这份意义是非凡的。”杨林欣然应允,毫无保留地将棕编技艺倾囊相授。从挑选棕叶到编织技法,杨林手把手指导,张仁映则学得格外认真。一天的学习下来,他已经能熟练完成基础编织,眼中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
张仁映的心中还藏着更宏大的愿景:“学会这门棕编手艺后,未来我也会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学习这门手艺,让它传承下去。” 这朴素的愿望,不仅是对生活的热爱,更是对社会善意的回馈。一片棕叶,串起了见义勇为的英勇过往、自力更生的不屈精神、民政帮扶的温暖关怀,以及非遗传承的文化使命。曹远鹏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为群众办件事”的承诺,非遗棕编师傅以技艺传递善意,张仁映用双手编织未来,这场充满温情的帮扶行动,不仅点亮了一个家庭的希望,更勾勒出社会互助互爱的美好图景,让善意与温暖在巴州大地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