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件事】贾行芳:用爱守护困境儿童的成长之路

【来源: 巴州区融媒体中心 林炜哲】【点击举报】

  在巴州区回风街道津桥湖社区,有这样一位温暖的身影——贾行芳。她身兼社区常职干部与孩子们心中的“童伴妈妈”双重身份,在“我为群众办件事”实践活动中,用真心、爱心与耐心,为困境儿童筑起成长的避风港,也成为巴州区“童伴妈妈+社会工作者+青年志愿者”联动服务模式的生动写照。

  贾行芳深知,每一个困境儿童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她定期走访辖区儿童家庭,为低保、残疾、留守等特殊儿童建立“一人一档”成长档案。每月的常态化走访,不仅让她对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状况了如指掌,还能及时送去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用温暖的话语鼓励孩子,帮助他们重拾自信。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与团区委构建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一脉相承。

  2019年7月,团区委聚焦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监护缺位、心理健康等难题,创新推出了多元化关爱模式,先后在水宁寺镇枇杷村、化成镇长潭河村、清江镇昆山村等地建立了“童伴之家”。2021年10月,贾行芳所在的回风街道津桥湖社区“童伴之家”正式落成。与此同时,团区委从村“两委”班子、待业青年、志愿者中选拔优秀中青年妇女担任“童伴妈妈”,每个点位配备一位,为留守儿童提供专属关怀。

  在社区工作多年的贾行芳从公示栏看到“童伴妈妈”的招募公告时,那句“为孩子点亮一盏灯”的宗旨瞬间击中了她的心。经过资格审核、岗前培训等多层选拔,她从30余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巴州区首批持证上岗的专业“童伴妈妈”。在上岗前的培训中,她系统学习了儿童心理学、危机干预等专业课程,并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了200多页的学习心得。“当看到培训手册里那句‘每个留守儿童心里都藏着未说出口的渴望’时,我就知道这份工作值得我全力以赴。”回忆起入职初心,贾行芳仍难掩激动。

  在贾行芳帮扶的孩子中,15岁的女孩小汪命运多舛。女孩幼时父母离异,与母亲失联,只能和奶奶依靠在外务工的父亲生活。然而,2024年9月,父亲因病离世,女孩瞬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贾行芳得知后,心急如焚,立刻收集资料,向回风街道民政部门申报救助。面对户籍限制这一难题,她主动联系平梁镇后溪沟村,反复沟通协调,终于,同年10月,女孩成功被纳入困境儿童保障范围,每月能获得960元救助金。当消息传来,女孩和奶奶热泪盈眶,贾行芳也感到无比欣慰,这仅仅是众多“童伴妈妈”为困境儿童奔走的一个缩影。

  14岁的男孩小张同样让贾行芳牵挂不已。6岁时父母离异,男孩由爷爷奶奶抚养,尽管生活艰难,但他依然乐观向上。然而,六年级时,一句“你是没妈的孩子”刺痛了男孩的心,冲动之下他与同学发生了冲突。老师要求家长到校时,男孩第一个就想到了贾行芳,贾行芳毫不犹豫放下手头上的工作,迅速赶到学校,与老师沟通了解情况后,耐心地开导他。同为单亲家庭成长的她,更能体会男孩内心的委屈,此后便给予了男孩更多的关注。男孩10岁生日时,贾行芳送上一辆自行车作为惊喜;升入初中后,她每天6点准时打电话叫他起床读英语,还坚持早晚接送,用实际行动填补了孩子缺失的母爱。

  除了一对一帮扶,贾行芳还依托津桥湖社区“童伴之家”,开展周末和寒暑假公益托管班。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能认真完成作业,还能参与绘画、手工、阅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能力,也减轻了双职工家庭和祖辈带娃的压力。目前,巴州区4个“童伴之家”已累计举办禁毒防艾宣传、儿童自护教育等主题活动230余场,开设假期托管班与公益课堂15期,惠及1万余人次。贾行芳还联合辖区幼儿园开展防溺水、防欺凌等安全教育,为孩子们的安全成长筑牢防线。

  在团区委的统筹下,区民政局、区关工委等部门协同发力,通过争取财政支持、吸引爱心企业捐赠等方式,持续完善“童伴之家”的软硬件设施。如今,“童伴妈妈”团队携手志愿者,已走访关爱200余名青少年,解决困难诉求60余件,编织起了一张坚实的儿童关爱服务网络。

  “作为社区基层干部,就要当好群众的服务员,尤其是困境儿童的守护者。”贾行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未来,她将继续以儿童需求为导向,联动更多社会力量,为孩子们营造更加温暖的成长环境。而巴州区的“童伴之家”,也将在团区委的带领下,持续传递爱与温暖,照亮更多留守儿童的成长之路。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87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