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水青山成为幸福靠山

——巴州区生态文明建设绘就民生新画卷

【来源: 巴州区融媒体中心 何齐毓】【点击举报】

  青山不语映碧波,绿水欢歌润巴州。近年来,巴州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环境治理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让市民在推窗见绿、在亲水漫步中收获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清晨的津桥湖湿地公园,智能步道上跃动着晨跑者的身影,湖面白鹭翩跹,岸边垂柳拂波。市民何女士带着孩子,正饶有兴致地观察着刚从水面跃起的鱼儿,脸上洋溢着惬意的笑容。她感慨道:“五年前这里还是蚊蝇乱飞、臭气熏天的臭水沟呢,谁能想到,现在竟成了我们全家每天必来的‘天然课堂’。”

  这一变化源于2018年启动的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截污纳管、水系连通、生态驳岸改造等系统性治理,昔日的城市“伤疤”焕新为占地100余亩的生态综合体。项目创新采用“渗、滞、蓄、净”海绵城市技术,蓄雨水达134万立方米,既解决了内涝问题,更构建起“水下森林-湿地植被-滨岸林带”三级生态屏障。

  “从污水横流到白鹭安家,我手机里存着津桥湖‘变形记’的每张照片。”家住附近的许女士翻动着相册,画面记录着这片水域从黑臭水体到城市“绿肺”的全过程。如今,这里不仅拥有4公里环湖绿道、多处亲水平台,更带动周边地块价值提升20%,形成了生态改善+资产增值+民生受益的良性循环。

  巴州区以津桥湖为示范,全面推进全域生态品质提升工程,目前已建成14公里长的巴河生态廊道,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Ⅱ类标准,精心打造城市中轴景观线,成功串联起9个社区公园,形成连贯的绿色空间。这些生态项目连珠成串,构建起“15分钟生态生活圈”,惠及城区80%以上居民。

  生态颜值的显著提升,有力催生了经济价值的持续增长。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巴州区探索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培育生态农业品牌12个,有机农产品溢价率超40%,发展滨水经济带,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创新“碳汇+交易机制”,完成全省首单湿地碳汇交易。成立区属国企巴州区两山生态资源经营有限公司,以林草碳汇开发交易、储备林项目包装等生态价值转化为重点,试点开发全省首个森林经营碳普惠项目,已成功在碳惠巴中上线交易,累计交易碳汇1323笔、交易量1.52万吨、交易金额近62万元。

  碧水绕城郭,绿意满巴州。津桥湖的蜕变实现了“水清、湖畅、岸绿、景美、人和”目标,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生态价值转化的典范。

  巴州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以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为目标,加快推进巴河生态治理修复等工程,践行生态为民理念,持续提升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近年来,巴州区积极实施津桥湖湿地公园、巴河生态修复等系列工程,城市生态品质显著提升。站在新起点,巴州区将坚持生态惠民,通过张家河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让绿色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为建设清爽、幸福、奋进巴州凝聚合力,加速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画卷。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87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