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八大工程”】指尖编出幸福路!巴州区“巾帼微工坊”织就群众增收新图景

【来源: 巴州区融媒体中心 林炜哲】【点击举报】

  初夏的鼎山镇石笋村,村委会活动室里格外热闹。一根根白色的腰带线在老人们的指尖灵活翻飞,逐渐变成精致的腰带饰品。这是巴州区妇联在鼎山镇启动的首个乡镇“微工坊”,将“八大工程”中的就业增收承诺,转化为老人们手中实实在在的收入。

  6月10日一大早,巴州区妇联干部杨素梅和巾帼工坊的老师曾海燕早早来到石笋村村委会,手把手教村里的老人们编织手工腰带。每张板凳边缘都挂着成卷的白色腰带线,曾海燕老师将线拉出一段,固定在板凳凸起处示范道:“这就是咱们编织的‘工作台’,先把线拉出合适长度,右手的线压住左手的线,从下方绕过来穿进线圈,再慢慢收紧……” 她的指尖灵活穿梭,白色腰带线在板凳与双手间翻飞缠绕,原本松散的线条逐渐排列出整齐细密的纹路。

  石笋村的老人们围坐在板凳旁,布满皱纹的手微微颤抖,却专注地模仿着每一个动作。72岁的李奶奶反复尝试,白色腰带线总在缠绕时滑落,急得鼻尖沁出了薄汗。曾海燕蹲下身,将老人的板凳调整到更顺手的角度:“别着急,手腕放松,咱们先固定好起始点。” 在曾海燕的耐心指导下,李奶奶终于完成了第一个斜卷节,凹凸有致的纹路在白色腰带线上清晰可见,她激动地拉着邻座的人分享:“你们看!我编出来了!” 看着李奶奶的成果,其他老人也更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编织中,白色腰带线穿梭间,每一个斜卷节都凝结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次‘微工坊’落地石笋村,给咱们村里的老人带来了新盼头。不仅能增收,还能促进老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我一定全力配合,早日学会,让‘微工坊’在村里扎下根!”石笋村3社社长蒲朝莲望着热闹的现场,眼中满是期待。

  在巴州区“八大工程”——居民就业增收工程项目的实施下,“微工坊”不仅是经济增收的平台,更成为农村老年人相互陪伴、情感交流的温馨港湾,让“老有所依、老有所为”不再是一句口号。

  “没想到老了还能学手艺挣钱!在家门口编腰带,既能打发时间,又能补贴家用。感谢区妇联和老师们,她们很有耐心,也教得特别好!”65岁的肖光莲老人小心翼翼地捧着刚完成的半成品,布满沟壑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笑容。过去,她只能守着空屋,数着日子盼儿女回家;如今,坐在“微工坊”里,和邻里唠着家常,指尖翻飞间,编织的不仅是腰带,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这正是居民就业增收工程目标的生动写照。

  石笋村的“微工坊”,只是巴州区推进实施城乡居民幸福生活八大工程的一个缩影。随着更多“微工坊”在社区、乡村落地开花,家政培训、技能提升等服务持续开展,巴州区正以“小工坊”撬动“大民生”,让一个个幸福的“小图景”,汇聚成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和谐美好的 “大画卷”,让“八大工程”的惠民政策真正走进群众心坎里。

  “让每个群体都能共享发展成果,是‘八大工程’的核心要义。”杨素梅表示,今年以来,全区已建成15个“微工坊”,开展家政、编织等各类培训100余场,带动1700余名妇女和30余名残障人士灵活就业,人均月增收1500-3000元。小小的“微工坊”,承载着妇联组织落实“八大工程”的决心,更寄托着无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87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