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新增10万亩药材种植、滞销的猕猴桃变成了抢手货、一坛泡菜“泡”出157亿元产值、乘势而动布局千亿白酒产业……连日来,本报推出的系列报道“非一般的局”,讲述了我省多地特色产业局背后的故事,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一个个故事背后,是各地在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创新实践,千方百计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产业的努力。不过,前进道路上亦非一帆风顺,“非一般的局”在发挥“非一般”价值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在经济日新月异、社会蓬勃发展的时代大潮中,“非一般的局”如何更好完善自身?未来又在哪里?
“非一般的局”发挥“非一般”的价值
种猕猴桃20多年,苍溪县文昌镇的猕猴桃种植大户胡凯庆几次遭遇低谷。究其原因,均是农产品“丰产不丰收”。如今,苍溪猕猴桃品质提升,最高时每公斤卖到了36元,靠种植猕猴桃胡凯庆去年赚了6万多元。
增质又增值,背后的“推手”功不可没——成立于2014年1月的苍溪县猕猴桃产业局。
同样喜悦的,还有汉源县三交乡农户廖华超。花椒品质好,去年收购价每公斤涨了10元左右,他家卖出近1万公斤,收入有20多万元。这背后,也离不开 2012年成立的汉源县花椒局。
“非一般的局”的确不一般。挂牌一年多来,巴州区巴药产业发展局“挑着”药材入农家,该区中药材种植面积仅在2017年就新增10.6万亩。射洪县锂电局成立5年来,该县锂电产业相关企业从2013年的4家增至15家,产业总产值也从13亿元增至80亿元。
从这些“非一般的局”的成绩单中不难发现,他们都为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产业而生。无论是在农业还是工业领域,他们均因地制宜,通过扩大规模、提高技术、开辟市场、招引企业、制定标准、打响品牌等手段,不断培育、丰富着特色产业链。
这一过程中,这些特色产业局还不断提升对内服务质量,提高项目的投产效率。2016年,在射洪县锂电局的统筹协调下,一个涉及全县近40个单位的办事工作小组宣告成立,专门负责解决锂电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
2002年成立之初,泸州市酒业产业发展局的“角色设定”之一是“负责指导企业拓展市场”。“现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做得更多的事情并不是‘指导’,而是‘服务’。”在该局副局长邹学明看来,职能的转变提高了服务效能。
产业发展不能仅靠一个局
“非一般的局”发挥出“非一般”的价值,但地方的特色产业发展,是否仅靠一个局就能万事大吉?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部门协调配合不够。”巴州区政协曾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巴药产业发展需要区级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区委文件也明确了相关部门在巴药发展中的职责,但实际工作配合力度不够,有的部门未进入角色。“更突出的是,虽然巴州区巴药产业发展局在市级层面上有对应的巴药办,但在省、国家层面没有对应的管理职能部门。在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时,区级相关单位就需要加大支持力度。”
一个局,难以担起全部产业重担,困难不止巴药局有。面对新市场、新要求,有的特色产业局因层级低、人才短缺、人手少等问题,难以跟上产业升级的步伐,在效能发挥上打了折扣。
因产业而生的产业局,不得不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未来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方向有了调整,特色产业局该何去何从?
在巴州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有关负责人看来,地方确定长期的产业发展方向,一定是经过充分调研后慎重决策的,成立特色产业发展局也是如此,一定时间内不会进行大的调整。巴州区巴药产业发展顾问黄学方认为,既然特色产业局能“从无到有”,那也可以“从有到无”或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关键是在设立期间,该局有无作为,是否真正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产业的调整一定要兼顾各方的利益。”
“非一般的局”未来如何更好完善自身?在东坡区泡菜产业局局长赵微看来,一定要跟得上产业发展新趋势。东坡区目前以“东坡味道”电商平台为抓手,充分利用旗舰官网、手机APP等微营销体系,积极扩大市场份额。对此,黄学方坦言:“积极整合多方资源,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才能让特色产业局的作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