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湾村位于巴州区清江镇与白庙乡接壤处,山高路远,平均海拔850米,辖区有7个村民小组,常年在外务工人员420人。2014年,蔡家湾村被列为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5户414人。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这里景色宜人却交通不便,人杰地灵却贫困人口多,曾经的蔡家湾村穷得叮当响。
近年来,在市委统战部的帮扶下,蔡家湾村抢抓机遇,在精准脱贫上下功夫,昔日贫困的小山村换了新模样:基础设施完善了,户户住上了新房,发展起了致富产业。2014年—2017年共脱贫130户376人,今年计划减贫15户38人。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村民的生活更加便利
“从巴城一早坐公交,要转两次车后在路边等顺路车,然后在烂泥路上东摇西晃大半天才能赶到村上。”回想起2015年6月刚到蔡家湾村的情景,驻村第一书记何会德仍然记忆犹新。
“我们村距巴城最远,又不通公路。几年前,我曾两次找外地老板来村里搞发展,老板看后甩下一句话:交通不便,一切免谈。没得路,咋致富嘛。”6组组长吴印成无奈地说。
“要致富,必修路。”何会德拍着胸膛向村民表着硬态。
打破蔡家湾村的交通瓶颈被村“两委”班子当成头等大事。“我们要抓住脱贫攻坚政策机遇,把水泥路修到村民家门口。”村支书吴泽明说。
铆足干劲,干群一心。在市委统战部的帮扶下,全村2公里村道公路已经硬化完成,新建村组公路2.5公里,硬化村社道路2.5公里,村道路加宽1.2公里,新建田间耕作道2公里,实现了“有通村硬化路”的目标。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优化环境。在硬化道路的同时,加快饮水、用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建设集中供水站1个、分散供水工程2处,414名贫困人口安全饮用水达标;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迁改电力线路45公里,新增5台100千伏变压器;实施宽带光网工程,新建、改建光纤线路5000米,实现了“有通信网络”。
“狭窄的烂泥路变成宽敞的水泥路,现在公路直接通到家门口,出行方便得很。”贫困户张济乾笑呵呵地说,“现在不少城里人都希望回归田园生活,说的就是这种状态。”
村民搬进小洋楼
美好生活乐开怀
青瓦白墙、斗拱飞檐,别墅式两层楼房错落有致,蔡家湾村的贫困户住进了新家,圆了安居梦。近年来,蔡家湾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二社施家湾建成聚居点,13户村民搬进新家,还对三社和七社58户农户住房进行风貌改造。
搬新居迎新年,从2017年12月21日起,施济育一家就忙活开了,高高兴兴地搬进了两层小洋房。走进他的新家,电热水壶、电视、冰箱等一应俱全。“现在这些可以随便用了,以前的房子挨着水沟,湿的很,房子都裂了好大的口子。”提起在老房子的生活,他感觉恼火。
“现在老婆生病有大病有医保报销,我自己在家种植果树,生活不愁啦!”村民彭遵贤乐呵呵地说,他家花了不到一万元就住进了近75平方米的两层楼房。
在新村聚居点,还新建了500平方米的幼儿园、4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村容村貌大变样,一切都是新气象。
据了解,村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贫困户19户61人;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改造C级危房99座,D级危房拆除重建6座,统规自建5户18人,保障了145户贫困户住房安全。
产业融合发展
村民致富门路宽
群众要脱贫,关键是要有收入。目前,村里建成占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肉猪养殖场,可发展养猪1200头,已出栏775头猪。同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特色产业,建设丹参中药材基地,建成2000余亩的现代农业高效标准大观梁茶园,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0多人就业。
发展优势产业,带动贫困户就业,转变角色当“东家”。贫困户彭洪章就是受益者,“我一次领到了1000元土地流转费,买一头小牛养一年,卖了能赚2000多元,之后将赚的钱又买牛买鸡,现有了2万多元。”彭洪章告诉记者,他在巴中乾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务工,一年还有4万多元的收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还方便照料年迈的父母。”
村里还想方设法为贫困户寻找增收门路,确保家家户户都有“产业”。“我们家里种植了2亩果树,梨子、葡萄、红橘、无核橘,收入2万元,还养了3头牛、6头猪。”村民李泽云这几天正忙着采摘无核橘,“现在政策好,再靠自己加把劲,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
据了解,蔡家湾村通过招引业主4个,发展茶药果养产业2500亩,带动贫困户67户;实施技能培训,转移就业135人其中贫困户87人。通过搭建产业扶持周转金、贫困户产业发展基金及小额信贷资金桥梁,主要发展桔梗、枳子、丹参等中药材种植和养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