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日报】茅垭村“农民夜校”开在田间地头

【来源: 巴中日报 何欢】【点击举报】

3.jpg

   “老李,我这丹参长短合适不?”“老李,你看我这个排水沟深度行不?”2月13日,记者在巴州区白庙乡茅垭村看到,村民们聚集在陈正良家刚刚收获的丹参地里,向老李讨教。大家口中的“老李”,名叫李真,是村里的巴药发展员,也是村里“农民夜校”的授课老师。

  茅垭村位于白庙乡东北部,幅员3.7平方公里,全村5个社247户853人,90%农户生活在土坯房里。全村经济收入仅靠238亩金银花、150亩白蜡及青壮年村民外出务工所得,是全乡最贫困的村子之一。

  “以前村里没有产业,农民致富没有路子。现在家家户户发展起巴药,但又缺技术。”驻村“第一书记”秦和平介绍,“我们想通过办“农民夜校”,帮助他们掌握技术,尽快脱贫致富。”秦和平说,茅垭村的“农民夜校”一月上课2次,讲什么、谁来讲,驻村工作组都要提前做好准备。

  “上课的内容可不是我们想讲什么就讲什么,还得听课的村民说了算。”村支书张汉成告诉记者,“为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夜校’开课前,村‘两委’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院坝会、个别走访等方式,广泛征集贫困村民所想所盼,根据多数村民的意见为他们量身订制培训内容。”

  “目前我们已经把征集到的意见做了汇总,涉及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农业知识、脱贫信息、健康知识、乡风文明等,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张汉成说,针对专业性较强的特色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等知识,推行“固定课堂+流动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综合运用院坝教学、实地操作、互动教学等方式,把“农民夜校”办到农户院坝、田间地头。

  “‘农民夜校’让村民明白政策、活跃思维,更激发了创业激情。”记者在茅垭村转了圈,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村组干部和村民们的创业激情。

  70多岁的贫困户张学义每年养殖土鸡出栏达600余只,栽植140瓶银耳菌种,不仅自己脱了贫,还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当邻村村民来问他哪来的底气时,他回答说:“现在村里的‘夜校’有农技人员授课,还经常有专家到家里现场指导,我心里踏实得很。”

  “今年的丹参产量肯定比去年高,真是多亏了‘农民夜校’。”贫困户陈正良说,去年自家种了一亩多丹参,收入6000多元。但遗憾的是,因为栽植技术不到位,一亩减产近五百斤,算下来少收入一千余元。

  通过李真的现场培训,陈正良掌握了丹参从育苗到管护、从挖窝深度到栽植密度的具体技术。今年,他准备多种两亩,争取尽快脱贫。

  目前,该村已开展“农民夜校”培训3期,培训人次超200人。现在,全村家家都有致富产业,人人都有种植、养殖技术,创业干事激情高涨,脱贫奔康指日可待。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