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2000斤红苕喂完,这只猪就可以杀了。”12月4日,天还没亮,陈加刚就起床开始给猪喂食。看着逐渐长大的肥猪,他打心眼里高兴。
陈加刚是巴州区梓橦庙镇陈家嘴村人。今年9月,73岁的陈加刚收了2000斤红苕,主要用来喂猪。他决定过段时间就把猪杀了,“我要请帮扶干部吃年猪。没有他们给我带来温暖、给全村带来幸福,我们就莫得今天的好生活。”
陈家嘴村是省级贫困村。2014年之前,村里没有硬化公路,没有致富产业,集体经济薄弱,全村1080人中288人是贫困人口,170户还住在危旧土坯房中,年轻劳动力大多出去打工,不能出去的就待在村里,照顾家人、种点庄稼。
2014年,陈加刚九十岁的老母亲卧床不起,自己和妻子也经常害病,他家被认定为贫困户。“贫困户不光荣,左邻右舍也‘讥笑’我们。我的头都抬不起来了。”用陈加刚自己的话来说,“穷帽子”戴头上,像戴了一个紧箍咒。
为啥子全组这么多人,就自己评上了贫困户?陈加刚坐不住了。
2015年,陈家嘴村发展种植养殖业,帮扶干部根据贫困户的实际和意愿,提供种苗和技术培训,争取村里每户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都有1—2个致富门路。
陈加刚主动提出养20只鸡。天有不测风云。喂了半年的母鸡长到快要下蛋时,得了瘟疫全死了。看着死掉的鸡,陈加刚心里有些失落,“土鸡都是卖20多块钱一斤,就按一只鸡卖50块钱,也有千把块钱嘛。这下全没了。”
好在他没有气馁,很快就总结了这次养殖失败的原因——养殖技术不到家。陈加刚一边向村“两委”和乡镇政府申请帮助,一边向村里的技术员“学艺”。2015年下半年,他挖了一口水塘,养了一百多条鱼,还养了40只母鸡。在精心管护下,这一年,他有了四千多元的纯收入。
“我们还能劳动,可以靠自己的勤劳双手脱贫致富嘛!”2016年,在帮扶干部的帮助和产业扶贫资金的支持下,陈加刚扩大了养殖规模:养了100只鸡、3头猪、2头牛。那一年,他有了一万多元的收入。
陈加刚一直认为,党的政策好,但也不能“等靠要”,自己勤劳才能致富。现在,陈加刚已经成了养鸡“老把式”,养殖小产业越搞越好。他家的房子通过改造后,像新居一样漂亮整洁。“到年底,我再卖一二十只鸡、几十条鱼,卖个三千块钱不成问题。”他这样规划即将到来的春节。
陈加刚富了起来,村里很多人也像他一样富了起来。这几年,陈家嘴村家家户户都有了1个以上致富门路,有了持续增收项目; 全村发展起20亩食用菌、300亩巴药、300亩米枣套种蔬菜、规模养殖2万只以上土鸡等致富产业,这些集体经济的发展,让村民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村民富裕了,村里曾经的贫穷面貌也一去不返。陈家嘴村驻村第一书记苟焱介绍,近几年,陈家嘴村新建1.8公里产业园区路、4公里社道路,启动实施了5公里乡道公路整治升级项目;通过易地扶贫搬迁,37户贫困户住上好房子,113户农房进行了危旧改造;新建设的53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中心已建成投用;村级活动阵地、村卫生室、村文化室都已达标并向村民开放;经过整治河塘、新建灌溉渠、新增供水管网,全村人喝上了放心水。“今年脱贫摘帽,我们全体村民有信心!”
“要不是党的好政策,我怕你还是那个老一套哦,吃酸菜稀饭!”村里每次开大会,陈加刚总是说当下的政策好。已有52年党龄的陈加刚说,从入党那天他就发誓,一辈子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