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子里的“慢时光”

【来源: 巴中日报【点击举报】

  或小雨淅沥,或天朗气清,走在巴城小街子的石板路上,历史厚重感迎面扑来。

  “五门三面水,九寨绕城楼”。《巴州文化志》收录的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古色古香的巴州城垣图,“九井十八街”的景象仿佛在眼前,而小街子就是曾经繁华街道中的一条。

  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小街子已有200多年历史,虽处在现代气息浓郁的高楼大厦包围之中,但仍保留着一份难得的闲情逸致氛围,吸引着不少人来这里享受城市里的“慢时光”。

  延续历史

  老屋天井红色遗址 散发浓厚文化气息

  一座古城,踱过岁月流光,记录的不止是城市肌理,更维系着文化血脉。

  巴州,始为汉昌县城,继为大谷郡、巴州、清化郡、化成县、巴县、巴中县。历经1900余年的发展,区分“内外城”的城墙虽已不再,但“九井十八街”格局犹存,街巷及地名均被延续了下来。

  长约200米的小街子,位于巴城的中心位置,街区保留有成片完整的清代川北民居院落建筑群。“青瓦屋檐长,穿斗白粉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街区内民居整体采用青灰色调,沉稳大气,具有历史厚重感,是最能代表巴中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的地段。同时,还有与街区融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文物保护单位,青砖红木、白墙斗拱,为青灰色的街区添了一抹沉静的朱红。

  “抬头就能看到天,尤其是下雨天别有一番风味。”小街子租户汪党清已经在这里住了3年。他说,因为从小在乡村长大,后来到城市工作、退休,住上了现代高楼,总觉得少了一点泥土气息,便在小街子租了一间房。这里老屋租金便宜,一间房2000元钱一年,可以放一些舍不得丢弃的杂物,偶尔也来小住,感受老街特有的氛围。老屋的天井让他最为享受——四周坡屋面的屋顶,围合成一个开放式空间,形成一个漏斗型井口,上能看天接雨水,下沉一长方形水池,周围屋顶的水汇入其中。

川陕省总工会旧址

  天井的特色在川陕省总工会旧址体现得更为明显。川陕省总工会旧址是土地革命时期川陕省总工会活动办公的场所,建筑呈四合院结构,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川陕省总工会旧址原来是巴州镇政府所在地,后成为巴州区司法局东城司法所、巴州区东城法律服务所办公地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旧址就在川陕省总工会旧址斜对面。

  处在现代气息浓郁的高楼大厦包围之中,小街子这一连片的青砖瓦房成为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保持着充满悠闲韵味和历史厚重感的独特气质。

  保护修缮

  留住老街记忆 激发街区活力

  如今,一场暴雨过后,小街子路面不再污水横流,走在石板路上反而别有一番趣味。

  “以前我们这条街路面烂糟糟的,到处坑坑洼洼,下水道也不通畅。现在经过改造,环境比以前好了不知多少倍。”看着改造后的小街子,居民刘成敏非常高兴,“更重要的是,把以前的老建筑都留下来了,让我们有个念想。”

  以小街子、文星街为代表的巴中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底蕴浓厚,风貌保存较为完整,是巴中川北民居难得的集中遗存地。但由于年代久远,街区建筑破败、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城市的棚户区之一,其保护与复兴迫在眉睫。

  为进一步做好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留下城市文化的“根”与“魂”,我市出台了《巴中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5—2030年)》,要求更新改造时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保留其原有风格,在传承当地文化精髓的同时,激发街区的活力。例如:拆高层、风貌不协调的房屋,拆除对整体格局有影响的建筑;对街区内文物保护单位建筑按文物保护的相关要求进行严格保护;对保留下来的建筑进行维修改善和保留更新,对影响街区整体形象的建筑保留其原有位置,进行改造整治;对街区拆除建筑区域按川北民居建筑风格恢复重建。

  2019年,巴州区以实施背街小巷创文维修整治为契机,投入2360万元资金,对老城区(小街子、文星街区域)道路进行全面整治,重新安装下水管网,进行风貌塑造,开启了小街子改造序幕。

  “2019年开始,巴州区对小街子管网系统、街面道路、街道立面等进行改造,增设厕所等公共设施,对历史街区内的区林业局、信访局、妇幼保健院等行政办公单位迁出后,恢复建设一批新院落。”巴州区东城街道鼓楼社区二居民小组组长李雪霞介绍。

  现在,小街子改造工程已完工,街面由大理石铺就,仿古式的路灯增添古色古香,老街区有了新面貌,居民生活、出行也更加舒心、通畅。

  经过修缮后,川陕省总工会旧址更加大气。作为办公地点,巴州区镇政府、巴州区东城法律服务所等单位,都对川陕省总工会旧址进行过修缮,旧址外貌、建筑风格一如从前。“这是廖承志同志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在川陕省总工会旧址工作了30多年的巴州区东城法律服务所主任杨清文说,浸润着红色文化,该所先后有8人考取律师资格证成为律师。

  乐享闲适

  茶水“无限续杯” 老街的味道依旧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7月9日,一走进小街子便听到街道里吆喝声不断,笑语连连,呈现出一种闲情逸致。

  小街子的悠闲与热闹,由来已久。史料记载,1924年,巴城人陈章甫在小街子开办“永华”照相馆,巴中开始拥有照相业。集吃喝玩乐购住于一体的小街子,喧嚣和安静只有一墙之隔,传统与时尚相互交融。

  这条街原有居民近200户,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85%以上原住居民已经搬离,房屋或出租或闲置。

小街子茶馆林立

  小街子不长,但茶楼、小吃、理发店、针灸馆等生活服务商铺一样不少。特别是小茶馆林立,至少有20家,梧桐树下、街边巷道里,三五成群的人们围在小桌子旁,啜着一杯清茶,或玩棋牌或谈天说地,好不惬意。

  “5块钱一杯茶,可以坐一天。”今年75岁的刘成军老人,退休后就喜欢到“银龄茶社”里坐一坐,“无限续杯”添开水,让他觉得日子很“滋润”。据茶社老板讲,来这里喝茶的大多是附近居民,老人居多。茶钱也不贵,人多、热闹,也吸引了不少邻近街道的居民前来。20多年来,刘成军常在小街子的茶馆里休闲娱乐,老街能让他找到老巴州的感觉。“茶水从一块钱一杯到5块钱一杯,价格变了,但这老街的味道没变。”

  在小街子,有一道城市里少见的风景——叶子烟摊点。

叶子烟摊点

  一条不长的街道上,烟农摊点有七八个。每个叶子烟摊点前,都有几个上了年纪的顾客。他们从成捆的叶子烟中扯出一张,熟练地折、叠、裹,卷成雪茄样子,或装入烟斗,或直接放在嘴里,悠闲地用打火机点燃,尝尝味道。卖烟者也不“吝啬”,随时有人来随手就扯下烟叶,卷成烟卷让人品尝。“三人以上不散烟”的江湖规矩在这里好像并不存在。抽烟者还会把自己抽的叶子烟递过去,请旁边的人尝尝。有些人抽了两口就放在了摊点上,没多久就熄灭了,后来者也不在乎,拿起没抽完的烟卷,点上又抽。

  “卷得松、杆杆通,明火点、咂得凶。”今年快70岁的杨成安分享了抽叶子烟的“心得”。他从南江沙河镇专程到小街子买叶子烟,11斤一捆,够他半年的“口粮”。他只买头道烟叶,虽然价格贵点,但是觉得“更有劲”。“巴中很少有地方卖叶子烟了,小街子这里还能买到,挺好。”

  守望相助

  住着有感情了 不舍老街老屋

  今年66岁的董绪兴,是小街子为数不多的“土著”。一栋三层高的房子,一楼既是客厅也是做小生意的店铺,摆着沙发、冰箱、电脑和售卖的零食等物品。

市民在小街子休闲娱乐

  “我和老伴都退休了,女儿在成都成家立业,想接我们过去住,我们没去。老家老屋,住着有感情了。我跟老伴住在这里,没事就跳广场舞锻炼身体或出门旅游,挺好的。”到董绪兴这一辈,他们三代人都居住于此。“小街子原来人多、热闹,挑担卖菜、临街副食、理发店、小茶楼到处都是。”董绪兴回忆,当时街道窄小,显得比较拥挤、杂乱。

  作为小街子的诊所医生,李盛平就没有董绪兴夫妇那么“安逸”了。2003年,李盛平从乡镇卫生院辞职,来小街子租下一处房子开诊所,这一干就是20年。“他都快成我的家庭医生了。”前来看病的87岁老人杨慧玉笑着说。

  李盛平每天都会早早来到诊所,开门问诊。凭借祖传骨伤救治技术,再加上当兵5年在部队学习的医术,让他几乎成为“全科”医生,服务人群老幼皆有。他一年到头忙个不停,守护着小街子居民的健康,少有出游机会。

李盛平在小街子的诊所已开了20年

  “习惯了,都是邻里街坊,看病拖不得,不能耽误。”李盛平坦言,除了坐诊,有时遇到病人不方便出门,还会上门服务,但从来没收过出诊费。邻里街坊也认可李盛平的医术和医德,会送上些酥肉、茶叶、时令水果表示感谢。

  在小街子,鸡丝豆腐脑是不可错过的美食小吃。美食制作者,就是在此做生意20多年的李素蓉。用黄豆磨浆制成豆腐脑,食用时加熟鸡丝和各种调料,麻辣鲜香,入口即化。

  “干了20多年了,鸡丝豆腐脑从开始的1块5毛钱一碗,到现在5块钱一碗,也有不少老顾客。”李素蓉说,有的常客一个月有20多天在她这吃早餐,“现在生意不好做,但是干了这么久,对老街、对这个小店也有感情了,舍不得走。”

  记者手记

  历史文化街区如何与时代共生共存

  成为城市发展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小街子不大,长不足200米,几分钟就能从街头走到街尾。就是这样一条小街,与邻近的文星街一起,被周边的高楼大厦“包围”,“固执”地保留着一份闲适,实属不易。

  然而,就是这样的老街,古老的印记也已经不多了。小街子街道改造后,形象好多了,污水不再横流。但是特色民居内部,因为年久失修,情况堪忧,老街的原住居民很大一部分已经搬离,除了临街可成商铺,街道两侧的民居正在以低廉的价格出租。

  按照《巴州古城文星街、小街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18—2030)》,将保护小街子的历史文化遗产与传统风貌,大力改善居住环境,同时植入相应业态,形成能够集中反映明清时期巴州古城商贸、生活历史文化场景的文化旅游街区。但是,当前小街子商业业态特征仍大多为分散式、街边式、低端化的商住混合状态。

  历史文化街区记录着城市历史演变的轨迹,是文化和历史的综合表现。因此,对像小街子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继承,如何做到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共生共存,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