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日报】把责任和担当扛在肩上

巴州区凤溪镇李家村“第一书记”赵峰念好脱贫摘帽“六字决”

【来源: 巴中日报 何家远 欧阳常林】【点击举报】

  心中装着群众疾苦、肩上扛着责任担当,这是国网巴中市巴州供电公司派驻巴州区凤溪镇李家村“第一书记”赵峰任职第一天给自己提出的要求,这句话也成了他工作上的真实写照。

  自担任李家村“第一书记”以来,赵峰坚持念好“扶智、基础、产业六字诀”,不仅帮助当地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还为他们找准“穷根”,争取资金和项目发展产业。

  “全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了,贫困户的住房条件改善了……”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无不点赞。

  “扶智”致富确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突出“扶智”,以贴近村情、贴近村民,提升村民素质,帮助村民更好掌握精准扶贫政策为着力点,赵峰首先在村里办起了农民夜校,全面开展技能精准培训。

  “‘第一书记’给村里带来了新气象。”50多岁村民常学成说,“驻村工作队不仅给我们讲解党的扶贫政策,还教我们科学种植中药材。”

  常学成的儿子媳妇在外打工,妻子身体多病,只能做点简单的家务。自己又没有什么技术,靠种水稻只能饱肚子,常学成心里很着急。

  这时,驻村“第一书记”在村里办起了夜校。常学成参加几个晚上的学习后,思想就发生了一些变化。紧接着,农民夜校、技术培训、沟通走访彻底改变了他的观念。在赵峰和村干部的帮助下,他加宽加深鱼塘,依靠自己、挂包帮扶人和国家扶贫资金,先后购得鱼苗3500余尾,还发展了鸡、鸭、生猪等养殖业,加上种植中药材、粮食等收入,预计今年底可实现收益5万余元。

  “要致富,转变观念很重要。‘第一书记’建议在村里办农民夜校,效果很明显。”李家村党支部书记李国说,驻村工作队不仅给村里带来了技术,也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基础”扶贫为先导

  赵峰与村“两委”一班人因地施策,首先念好水、电、路基础设施扶贫“三字经”,从根本上改变群众“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问题。

  2015年,“第一书记”赵峰一上任,就将李家村用电情况汇报给公司,公司主管领导主动与仪陇县供电公司对接,完成了供区和资产移交,随即投资450余万元,对李家村全村高低压线路和台区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彻底解决了农网低电压、网络脆弱、安全隐患突出、电力供应瓶颈等问题,为村里发展产业创造了先决条件。

  同时,通过“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的办法,李家村村民住上了好房子,三、四、五社聚居点通了自来水,一、二、六社实现院户一至两口机压井,李家村村部至仪陇秋垭村的通村路正在施工硬化中。“近一两年内将完成村及社道路硬化全覆盖。一、二、六社土地整理项目正在审批中,村民出行、运输、发展产业将不再受交通条件制约。”李国高兴地说。

  “产业”扶贫出实效

  “我们通过‘产业帮扶’项目,变‘输血’为‘造血’,将重点帮扶村一度沉睡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活’起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带动贫困村民增收致富。”赵峰说。两年多来,山村换新颜,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在李家村逐渐成为现实。

  脱贫致富,关键靠产业带动。李家村以产业扶贫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杠杆,有力增加了贫困村民的收入。

  三社60多岁的村民常开凡,一家5口人,因儿子残疾致贫。他家发展起了家庭养殖业,养殖鸡、鸭、山羊等,加上搞建筑砌砖打零工,全年收益达2万余元。在扶贫资金的支持下,他家建起了新房子。

  同时,李家村探索出“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长效机制,将贫困户优先吸纳进合作社重点帮扶,实现从根本上脱贫。农业科技部门通过送科技下乡等“科技扶贫”对贫困户扶贫扶智,让其“造血”功能不断增强。通过李家村村民自身努力,再加上“第一书记”的“外引外联”支持,村里集中成片种植80亩脆皮李、集中与分散种植中药材180余亩,一大批以发展庭院经济为主,养殖猪、鱼、牛、鸡、鸭等的种植养殖大户正在形成。

  李家村的绿色农业产业发展起来了,如何让这些绿色农产品销售出村?如何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赵峰积极与“巴适巴适”公司负责人联系引进互联网电商平台,在村里建起了电商服务站,将当地的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帮助村民增收。

  “现在村民对于李家村的发展越来越有信心,我一定不辱使命,完成好组织的重托!”赵峰说,“完成制定的扶贫规划和长短目标、产业规划后,还将建设村民体育活动场所、老年活动中心等,今后可依托李家村的绿水青山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开办农家乐,村民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幸福!”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