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提出,力争到2026年,建成西南地区最大肉牛交易中心和全国山区肉牛产业发展示范区,肉牛产业全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全市肉牛综合产值达100亿元以上的目标。
新年伊始,全市上下奋战“开门红”,呈现出一派大展宏图“兔”的勃勃生气。冲刺百亿级肉牛产业,巴中怎么“拼”?2月3日,记者走进巴中市巴州区重大项目建设现场及肉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探访“牛”势崛起的新动态、新气象、新举措。
加设备、加人力
“拼”出建设加速度
走进位于巴州区鼎山镇首市村的万头巴山肉牛育肥场项目建设现场,数台挖掘机、推土机正来回作业,约300余亩大的场地已平整完成,虽正值午休时间,工人们却并未放松,“最近天气好,下午还得抓紧干!”
去年7月,总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512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巴州区万头巴山肉牛育肥场项目正式开建,建设内容主要包含办公生活区、草料储存加工区、生产车辆停放维修区、牛舍、生产物品存放区、生态有机肥加工厂等。截至目前,该项目场地平整工作已完成90%、牛舍基础建设工作已完成30%......
作为巴山肉牛全产业链在全市落地的首个重大项目,抢时间、抓进度成为新年伊始的头号目标。如何“拼”出加速度?项目技术负责人李仁君早有规划:加设备、加人力。
“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我们的工人、机器一直在循环不间断作业,紧接着还要加大购入破碎机、挖掘机、压路机等设备、进场工人也将增加至200余人。”李仁君表示,要力争3月中旬完成两座牛舍建设,预计今年7月底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
“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存栏肉牛1.7万头,出栏肉牛3万头,综合年产值达7.8亿元,将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肉牛育肥场,对发展巴中肉牛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巴中市产业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称,该项目还将提供就业岗位100个,带动家庭农场2000户以上,间接解决4000人就业。
有技术、有底气
“拼”出1600万高产值
“好了好了,放轻松哈。”当天上午,离首市村约10余公里的小寨村内,巴州区富源鼎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内,负责人张俊手持一支兽用注射剂,一边低声安慰、一边眼疾手快,轻拎起一头小牛的颈部肌肉,注射药物,“前两天听它呼吸声有点低喘,是轻型肺炎,得提早治疗。”
仅凭一看、一听,就能判断牛生了什么病,该如何治疗,让张俊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牛”高手,“全市各地的牛生病了,都爱给我打电话,让我看看。”张俊说。
2021年,在外积累了丰富养殖经验的张俊回到家乡鼎山镇创建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短短一年多时间,其牛舍已存栏480头肉牛,“去年底售卖了50多头,收入达110多万。”
为高效推动巴山肉牛产业发展,巴中市、县(区)合力出台支持肉牛发展的政策措施,市财政连续五年每年安排500万元财政资金,县(区)配套6000余万元资金重点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并在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配置养殖现代装备、搭建产业追溯平台、保障产业发展用地、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给予倾斜。
各项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也让张俊信心满满,新年伊始,他决心要“拼”出高产值。“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准备售卖500多头肉牛,7月左右再购入300头小牛。”盘算着新年的规划,张俊也笑着给自己定下小目标,“今年再咋个,产值要有1600万嘛。”
拼的声音
巴州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映德
下一步,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2+1”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和巴州区“一核两带三园千场万户”的规划布局巴山肉牛产业,多方发力、鼓足干劲、奋力拼搏。
一是紧盯今年目标任务,新建14个设计出栏100头的规范化标准化肉牛场,改造提升4个规模场,完成能繁母牛0.6万头保有量和5.5万头育肥牛存出栏任务,同时按照“两季玉米+一季大麦”模式种植牧草2200亩。
二是竭力推动在建项目,今年巴州区巴山肉牛育肥基地项目将竣工建设,设计年出栏1.7万头肉牛,辐射带动全区肉牛出栏达5万头,投产后每年产值可达8亿元,将极大推动畜牧业在第一产业的经济比重,有效解决全区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
三是全力招引谋发展,围绕巴山肉牛产业是全民产业的理念,坚持全区干部都是“招商员”,借正月好时光,鼓励和动员有意向的优秀农民工留家养牛,避免外出务工“就业荒”的问题,真正让老百姓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人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