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日报】培育新型农民 建设文明新村

——巴州区扎实开展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来源: 巴中日报 莫昱超 杨志 吴江】【点击举报】

  农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农民是攻坚克难的主力军。

  今年以来,巴州区针对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法律意识淡薄、文明卫生习惯差等问题,扎实开展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对全区农民群众文明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党纪法规教育、感恩奋进教育、脱贫光荣自尊教育,促进农民素质进一步提升,精神面貌进一步改观,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实现“干群一家亲,脱贫心连心”。

  多元增收

  让农户口袋“富起来”

  今年71岁的王成春是巴州区白庙乡茅垭村四组贫困户,因病致贫。年初,在帮扶人向国华的指导帮助下,他家规划实施了“万元林”项目,种植中药材白蜡。4月份,王成春找亲戚朋友凑了1万元,购买白蜡虫子100斤,夫妻俩起早摸黑,将虫子拴在树上。如今,白蜡已丰收,家里还喂养了3头猪、1头牛,王成春初步算账,今年可实现纯收入14500元。

  巴州区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思路,大力实施贫困户家庭经济“万元增收工程”,支持有一定自主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发展“万元田”“万元圈”“万元店”等若干增收项目,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年户均项目收入1万元以上。

  巴州区还创新设立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六大基金,按照“区建示范区、乡建示范片、村建示范点”的思路,引进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企业+专合社+农户(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机制,集中发展道地巴药、绿色果蔬、畜牧水产等特色种养业,同步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康体休养等业态。

  此外,对有劳动力但缺少技术的贫困人口,依托晏阳初讲堂、农民夜校等培训载体,组织开展规范化的专业技能培训;同时,通过政府搭建就业平台、发挥帮扶干部人脉优势等手段,帮助贫困户到当地园区景区就业、外出务工或自行创业带动就业,保障获得长久有效的工资性和生产性经营性收入。对有一定劳动力但无法通过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的,开发或购买公益性岗位支持其就业,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每户至少1人实现就业。

  以文化人

  让农户头脑“活起来”

  近日,记者走进巴州区鼎山镇康民村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一幢幢灰瓦白墙的新居拔地而起,一面面图文并茂的文化墙映入眼帘,“百善孝为先”“让贫困低头,让干劲冲天”“撸起袖子加油干”等字画在农户墙头随处可见。

  水宁寺镇龙台村的“农耕”文化、曾口镇书台村的“书香”文化、梁永镇宏福村的“福”字文化……巴州区用浅显易懂的表现内容、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传承传统文化,群众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

  巴州区通过讲故事、树新风、做好人、育文化,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程度。组建“农民素质提升宣讲团”,深入114个贫困村和258个非贫困村,开展宣讲团讲主题故事、帮扶干部讲亲情故事、群众人人讲发展故事“三讲”活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群众苦干实干意识。

  文化元素融入是育文化的重要一环。巴州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决定“弥补聚居点无文化氛围短板”,印发了《幸福美丽新村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为主题,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韵味、一墙一世界、一墙一风景”的思路,在24个重点村建设村史馆,在63个贫困村、59个非贫困中心村植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把村史馆建设成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体验民俗、发展旅游的“精品店”;让一面面新居墙面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知识、涵养村风民俗的“代言人”和“传播者”,熏陶群众,扮靓乡村。

  结合解决群众诉求、帮助实现微心愿,加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激发感恩奋进活力。全区推进“政府送菜、群众点菜”等公共文化服务联动机制,编创反映脱贫奔康、文明向善、感恩奋进、身边事为主题的三句半、快板、小品等“土节目”,组建“脱贫光荣”巡演队、“百姓舞台”草根队、“志愿服务”帮扶队、“律动巴山”汇演队等文艺队伍200余支,参演人员3000余人,演出20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20万人次。整治环境让农户庭院“美起来”

  金秋,来到巴州区寺岭镇安家坝村田顺清家里,院子清洁明净,一尘不染,房间虽然简陋却干净温馨。房门上、柱头上贴着红红的对联与红色的砖墙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平添了几分祥和、喜气。走进他家厨房,窗明几净,碗柜、餐桌、案板、灶台的家什摆放得井井有条,灶台上的瓷砖都能照出清晰的人影。卧室内,一张宽大的席梦思床分外惹眼,床单平平整整,被子四四方方,枕头工工整整。村支书李先勇说,自今年7月份巴州区倡导“最美庭院”活动以来,该村积极配合全区关于庭院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的“环境整治工程”活动,为促进贫困户“最美庭院”发挥着先锋示范作用。

  “我们的素质提升就是要从教农民养成叠被子、刷牙等日常生活习惯到细致规划每一个致富项目。”巴州区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自开展这项活动以来,全区组建义务保洁志愿队285支,3000多名志愿者服务于各村聚居点,对场镇、通乡通村道路、居民房前屋后等区域的生产生活垃圾、禽畜粪便、黑臭水体等进行清理;全区帮扶干部帮助贫困户对室内物品摆放规范整齐,清洗床上用品,分类叠放衣物、棉被,室外房前屋后铲除杂草,阴阳沟清淤,农具摆放有序。建立日常巡查机制,各乡镇、村每月对农户环境卫生情况开展评比活动1次,促进农户养成文明卫生习惯。各乡镇、帮扶单位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流动会、评选清洁卫生之家560余次。

  此外,抓好民主自治,让农民做主人。推行“物管会+网格员”管理模式,确保新型社区管理服务无缝隙。指导修订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实现农村“一约四会”制度化。开展“脱贫之星”“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弘扬优秀文化,营造新风良序。“不管大事小事,大家都一起商量,真正让我们自己当家做主。”“我们在村上有选举权、监督权、建言权等。”在水宁寺镇水宁村采访时,不少村民都对村民自治表示肯定。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