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不光挪穷窝,还要兴产业斩穷根

【来源: 四川日报 庞峰伟 高启龙】【点击举报】

   9月2日,站在新家的院坝里,71岁的廖祥云给35岁的儿子廖海军定下目标:明年娶媳妇!

  作为巴中市巴州区梁永镇宏福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户,父子俩8月刚搬进新居。之前他们住在低矮的土坯房里,因为穷,廖海军一直说不上亲。如今住上了新房,还在村里帮助下养起上百只鸡、到丹参产业园就近务工,日子有了盼头。

  巴中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在严把政策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新举措,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同步推动挪穷窝、兴产业、斩穷根。

  严守政策红线,预留改扩建空间

  廖祥云带记者参观聚居点,路上打开了话匣子:“新居50平方米,花了不足4000元。等儿子娶了亲,我们自个再盖第二层。”

  记者发现,这些新居有的是一层平房,有的有前后两个阳台。为何这样设计?村主任程万兴说:搬迁前,帮扶部门、设计单位挨家挨户了解群众的住房需求。不少贫困户提出,搬迁房人均住房面积不能超过25平方米。如果按这个标准建房封顶,以后致富了想扩建新房,岂不是要推倒重建?

  “人均25平方米的政策红线必须严格执行。”程万兴说,经过多次讨论,最终确定,新居分两种样式修建,50平方米的建成一层平房的形式,方便未来自行加盖第二层;50平方米以上的预留两个阳台,贫困户脱贫后,可根据需要把阳台改建成房屋。

  “如此做法,既避免了‘超标’,也满足了住房需求,确保贫困群众搬得起、住得下,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增强了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巴州区委书记张平阳表示。

  逾5万人年内搬新居,日子有了盼头

  巴中易地扶贫搬迁中的创新探索,建立在严守政策红线、用好用足政策基础上。

  “我们严格执行政策,尊重群众意愿,做到搬迁方式群众定、安置地点群众议、建设模式群众选、工程质量群众管。”巴中市委书记罗增斌介绍,巴中坚持“不超标、不豪华、不闲置”,严格执行“搬迁房户均自筹不能超过1万元”的政策,严格遵守政策规定的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建筑面积界线,明确规定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未验收销号、稳定脱贫前,不得自主举债扩建。

  “户主王正建,人口4人,搬迁户类型贫困户,因病致贫,住房97.87平方米、国家补助10万元,自筹资金9000元……”在恩阳区上八庙镇来凤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一户人家,记者看到了一幅安置户户型图,除标明户型平面图、效果图外,还有详细的户主信息、出资信息。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要确保搬迁对象精准。巴中聚焦安全隐患区、资源匮乏区、基础配套艰难区等,按照“三看、三评、三审”(看区域环境、看扶贫成本、看房屋状况,院户评、村组评、村民大会评,乡镇初审、县区复审、市级审定)原则,今年计划搬迁的15080户住房已全部建成,51912人年内将搬进新房。

  政策红利惠及随迁户。巴中坚持建卡贫困户、随迁户统一规划、同步搬迁,公共服务共享、差异化政策补助。对随迁户,通过整合政策“补”、银行低息“贷”、配套设施“免”、群众自主“投”的方式,建房搬迁5.3万户。

  增收项目到户,脱贫不是难事

  这几天,通江县文胜乡谭坪村的搬迁户冯森正忙着油菜育苗,田地离新居很近,走路几分钟就到。“这4亩田是跟在外务工的村民换的,原来的地离新房有4公里。”冯森说。

  搬到新居,原来的山林、土地咋办?巴中通过土地调换、一事一议,为搬迁户配置基本生产生活资源,确保有菜地、有发展空间,实现权属随人走、搬迁不失利。谭坪村的17户搬迁户与在外打工村民成功“换地”,实现了就近生产。搬出来,要换个活法。巴州区大力实施“万元增收工程”,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小商业等到户产业,帮助搬迁户发展,实现户均年项目收入1万元以上。廖祥云父子就参与了其中的养殖土鸡增收项目。今年,巴中市85%的搬迁户可依托产业增收。

  促进工资性增收。谭坪村贫困户何采远家中,有一本工资簿,上面记录着每个月工资到账情况。搬迁后,村里安排因病致贫的何采远当森林防护员,每月300元工资。目前巴中市的搬迁户中,劳动力就业率达95%以上,不少大龄单身农民找到了对象。

  “住上了新房,又有增收产业,脱贫不是难事。”廖海军信心满满。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