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天朗气清。家住巴中市江北街道的李卫国老人,一大早就到滨河路旁的步行道上锻炼身体。“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不少老朋友都选择在这儿晨练。”李卫国说。
今年,是第5个全国文明城市评选表彰年。巴中自2013年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之后,历经4年“长跑”,正在全力冲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是评价一座城市综合发展的最高荣誉,是全市人民期盼已久的城市名片。”巴中市主要领导表示。文明城市的创建,最终目的是造福百姓,提升整个社会文明程度,让百姓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让文明成为这个城市由内而生的气质。
走进巴中,从“面子”到“里子”,从“钱袋”到“脑袋”,如椽巨笔在红色的大巴山区勾勒出一个文明面貌日日新的幸福城市。在以人为本的坚守中,巴中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城市的文明温度、道德厚度和精神高度持续提升,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以上率下 干群合力推动全民创建
对巴中来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奋斗目标,更是脚踏实地的民心工程。
“文明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为了一张名片,最为关键的是要把城市积存的各类问题解决掉。”巴中市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一定要真正做到群众“心坎上”。
以创促建、以建促创,民生、民心指引。近年来,巴中全市上下坚持全民动员、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创新作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有力有序推进,2015年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进入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方阵。
巴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组织召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专题会、培训班等,对创建、宣传、志愿服务等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督促;县(区)、市级各单位均建立健全“一把手”负总责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组织机构。
在加强领导的同时,巴中各级各部门明确“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协力配合,工作有序开展。市、区296个部门深入对口联系社区,广泛开展各类活动,着力解决小区路灯、管道疏通、“牛皮癣”清除等民生事宜,实现了工作落实与群众诉求的同频共振。
文明城市创建贵在人人参与。巴中还推动全民创建,各个行业立足实际分头抓,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公益活动:地区、部门、企业、社会创建工作无缝对接,形成共建共享工作格局。
为促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任务落实、推动各项目标的实现,在创建工作如火如荼之时,创建督查也不曾停歇——
巴中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创建工作纳入各区县、市级牵头(责任)单位目标考核。成立联合督查组,突出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72个重点难点项目的督促检查。巴中市委、市政府目督部门和市文明办加强配合,针对创建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现场办公、现场督查、限期解决。巴中市创建办坚持每天一次碰头会,梳理发现的问题,商讨措施办法,切实解决到位。
此外,巴中还加强市人大、市政协的专门监督,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加强群众的评判监督;启动全媒体直播,畅通民心通道,形成层级清楚、责任明确、点面结合的创建监督体系。
文明宜居 城市形象气质不断提升
“以前,小巷子坑坑洼洼,私搭乱建现象较多,公共空间也少;现在,背街小巷硬化了,‘骑门摊’占道经营不见了,车辆停放井然有序了。”66岁的龚志忠是巴州区白马井社区居民,城区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赞叹不已。
龚志忠的感受是巴中提升城市面貌、改善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巴中完成基础设施项目53个,总投资达175亿元;改造道路40余条,打造景观大道9条,新建休闲广场6个,对南龛文化公园、望王山运动公园和晏阳初文化公园进行了全面改造,市体育馆、游泳馆全面竣工,整治河道19.3公里,打造滨河路18公里。
同时,巴中还不遗余力新建公厕,改造农贸市场,整治背街小巷,持续推进公园、街巷、城市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路灯、公用座椅、绿化带及果壳箱、窨井盖、盲道和无障碍设施等破损陈旧公共设施进行修理、更换;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及“大手牵小手共建文明城”等七大活动;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等重点场所和“六小行业”脏乱差现象进行大力整治;对人车争道、乱穿马路、挤乘争座、乱鸣笛等突出问题,大力开展文明交通整治行动。
如今的巴中,百姓出行更便捷、文化生活更丰富;医院、车站等窗口行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整洁有序、温馨文明的城市环境日益呈现在市民眼前。
而面对城市中长期积存的“老大难”问题,巴中全市上下不遮不掩,职能部门不推诿、不扯皮,迅速组织力量,多部门整体联动、攻坚克难。
“当前,创建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全市上下务必紧扣任务要求,突出重点强弱项,一鼓作气求突破,打好这场决胜之战。”巴中市有关负责人说。
对标体系抓整改。巴中认真对标测评体系要求,逐一比对找差距、逐项分析抓整改,确保测评体系要求的任务全面完成。紧盯死角盲区、薄弱环节、难点问题,完善功能配套,改善城市形象,重点抓好市政设施修缮、城乡环境整治、文明交通整治、文化环境治理、市场秩序整治等点位达标;开展道德典型培树、文明礼仪提升、志愿服务普及、文明细胞创建活动,提升广大市民对文明城市创建的知晓率、参与度和满意度。
此外,巴中还不断创新思路求实效。统筹各方力量,积极探索创新,同步抓好硬件软件的提升,不断增强创建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一系列整治行动,将城市发展的“短板”一点点补了回来,巴中城市的品质和形象得到大幅提升。
统筹兼顾 城乡联动共谱“协奏曲”
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场协作联动战。
为推动创建工作,巴中市各县区协作、城乡联动,共谱“协奏曲”,扩大了工作的广度与深度。
水泥路、微菜园、新院落……走进平昌县白衣镇天井村,不仅村容村貌一新,还配套了农家书屋、休闲广场、便民服务室、卫生室、养老院等。在环境提升和功能完善的同时,村里还发展了农业和旅游产业,成为一座青山绿水的幸福美丽新村。
天井村是巴中城乡联动共谱“协奏曲”的一个缩影。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带动下,近年来巴中城乡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一个个污水处理站的建设,提升了乡镇污水处理达标;努力消除乡镇垃圾乱扔、污水乱排、秸秆乱烧等现象,解决脏乱差和面源污染问题。
在此基础上,巴中各地继续深入探索,进一步丰富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为了有效缓解乡镇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现状,巴州区在规划建设新居的过程中,集中统一建设了文化活动室、农村书屋(阅览室)、文化广场、道德讲堂、日间照料中心等阵地,并配备了必要的书刊杂志、文体活动器材、娱乐设施设备,让当地农村留守老人在劳动之余,有了可以活动休闲交流的地方。
在巴州区,政策法规、科学知识、市场理念、实用技术等“四项宣讲”活动,与赛知识、赛品行、赛技能、赛才艺等“四赛”活动的广泛开展,把小活动变成了大舞台,群众道德水平、致富能力、文明素养得到大幅提升。
在村规民约的确立和规范管理下,社区法治建设、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好风气、好习惯在乡村逐渐形成。“如果说文化活动为乡村带来文化洗礼,那么社区作为居民聚集点,强化社区治理、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则惠及了更大区域人群。”巴州区有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乡村学校少年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站)、居民休闲活动广场、农村(社区)书屋、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的建设,让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巴中实现了全覆盖。
内涵引领 文明之风吹遍巴山大地
文明在口中,文明在手上,文明在行动……涓涓文明细水已在巴中汇聚成滚滚洪流。
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随意摆摊设点的摊贩少了,路口自觉“红灯停、绿灯行”的行人多了;乱丢垃圾的不文明现象少了,注重环境卫生的市民多了;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的宴请少了,乐善好施、投身公益的好人多了……
再仔细观察,变化的不仅有“面子”,还体现在“里子”上。
“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廖占富、张兴琼,“全国文明家庭”张彦杰家庭,“全国五一巾帼奖章”获得者景祥俊,“四川省十大扶贫好人”汪其德、杨彬……近年来,巴中上下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和“巴中好人”评选表彰等活动,产生“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名、“四川省道德模范”9名、“巴中市道德模范”30名,“中国好人”6名、“四川好人”67名、“巴中好人”300余名……大批模范典型为这座城市树立起一座座道德丰碑,成为人们争相传颂和学习的榜样。
与此同时,巴中相关部门利用机关、学校、村(社区)等各类道德讲堂,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巡讲、交流活动数百场次,受众达数十万人。
一座文明之城,一群心有大爱的人,让这座城市变得充满温度、充满力量。作为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巴中市志愿者服务机构和人数日益增加,其中志愿者服务队伍达到200多支,注册志愿者8万余人。
内涵引领,文明之风吹遍巴中每个角落。借助动漫、剪纸、绘画、书法、小品、相声、快板、四川清音等艺术形式,巴中组织文艺工作者走进机关、学校、企业、乡村、社区、家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宣传活动。
全民健身、全民阅读、全民守法“三个全民”活动,切实提高了市民综合素质,不断激发市民的文明自觉;适时举办山地自行车、广场坝坝舞等体育赛事,实现全民健身“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个个有特色”;围绕“书香巴中·全民阅读”主题活动,策划开展优秀图书推荐、本土作品鉴赏、赛书房、街头海采等系列活动,培养了市民知书识礼的良好习惯。
在巴中广袤的乡村,截至今年上半年,已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46所,自建项目实现全覆盖,建成新型农村社区196个、村(社区)服务中心(站)198处、居民休闲活动广场300余处,188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村级综合文化站109个、村(社区)书屋2603个、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1620个;一个个新乡贤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守护本土文化根脉,涵养文明乡风。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巴中一步一个脚印。这片红色土地,收获的是更宜居的城乡,更向善的精神气质,更深厚的文化内里,还有广大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