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政协委员王飞:找准问题痛点 破解水果产业发展难题

【来源: 四川新闻网 李桃 张韵晗】【点击举报】

  巴中市政协委员王飞

四川新闻网巴中3月25日讯(李桃 记者 张韵晗)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巴州区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宜果则果,大力提升特色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促进水果产业发展。

  在多年精耕细作下,当前水果产业已成为巴州区农户稳定增收的重要产业。但实际上,由于存在水果滞销等问题,巴州区水果产业发展之路并没有那么顺利。那么,如何迎难而上、将劣势变为优势,促进全区水果产业进一步发展呢?四川新闻网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市政协委员、巴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飞。

  记者:当前巴州区水果产业总体情况是怎样的?又面临着怎样的问题?

  王飞:巴州区常年种植水果7.5万亩产量4.5万吨,在凌云—玉堂、曾口—三江集中成片建成有机果蔬基地1万亩、重点发展桃子、葡萄、猕猴桃、樱桃等优质水果2万亩。

  目前来说,我们在发展水果产业中,主要存在部分水果有“丰产不丰收”、供需双方不平衡的现象,产销信息不对称、经营模式落后等问题。

  记者:为什么巴州区在水果产业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王飞:这里面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主要就是产业基础设施较差、技术队伍力量薄弱、农户生产管护淡化和产业化程度较低。

  从产业基础设施来讲,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巴州区水果产业的道路、电力、排灌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机械化耕作程度低,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产地预冷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生产管理成本高,从而在客观上阻碍了果业的发展。

  从技术队伍力量来看,全区从事水果生产的技术人员不多,大多数是半路出家,存在问题的解决上显得力量薄弱,且年龄偏大,知识更新慢,无法满足日益发展水果产业的需要。而且,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多数种植户在家务农的都是老人,这些人群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接受技术能力有限,很多水果栽培的新品种、新技术、新经验、新措施难以得到推广应用。

  再加上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守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和儿童,劳动力严重缺乏。存在果地处于无人管护、防虫治病不及时、老果园管理不到位、不施放有机肥、病虫害严重等现象,水果生产管护仍停滞在粗放经营的管护模式。

  还有一点就是,水果专业合作社没能发挥应有的引导和带头作用,水果专业合作社所经营的果园面积占全区果园总面积的比例不到30%。水果流通、集散批发市场不足与水果规模不断扩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记者:对于以上问题,在水果产业发展方面你有何建议?

  王飞:我主要有五点建议:

  一是夯实基础设施,提升支撑能力。加大对连片规模开发果园基础设施支持力度,改善果园生产和生态条件,提高果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同时,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精心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的果园,由种植大户或业主来经营,精心管护,确保建设一片,成功一片。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技术培训。我们要引进果树技术人才,充实果树技术队伍。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出去参观,多学习外面的先进经验、技术,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机构,完善区和乡(镇)培训体系,建立轮训制度,提高果农的技术水平。

  三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做强水果产业。主要就是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市内外客商投资开发水果产业;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建立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含量现代化水果企业。同时,还应实行规模化经营,建立水果专业合作社,健全市、乡、村三级水果技术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合作社、协会在技术服务、信息交流、果品销售等方面的作用,逐步促进水果产业向集群化发展,进一步延伸水果产业链。

  四是增强品牌意识,创立知名品牌。以品牌扩大生产规模,以品牌开拓市场。扶持、鼓励开展区域性、规模化优势水果产品产地、品质、管理和环境认证,加强原产地产品保护等申请、注册和推广工作,打响品牌,促进生产发展产品流通。

  五是延伸产业链条,破解滞销难题。每到收获季节,果农就可能遭遇产品滞销的困境。比如说在2018年6月份,我们巴州区星光村果农陷入30万斤李子滞销的困境。当时主要通过四川新闻网等媒体在网上进行呼吁,从而解决了滞销问题。

  加上新冠疫情影响,巴州区农产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滞销,可以说滞销已成为阻碍目前巴州区水果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为打通水果滞销这个“瓶颈”,巴州区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将水果高效大量地进行加工,将水果制成果酒、果脯、果干、果罐头、蜜饯等多种成品同时销售。既缓冲水果集中上市的压力,降低滞销风险,促进价格稳定;也可提高水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大量农民就地转移就业。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