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巴州区曾口镇秧田沟村入党积极分子彭华庭通过流转土地建起了泥鳅养殖基地120亩,目前已示范带动两户村民发展水产养殖。
近年来,巴州区紧抓跻身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坚持以深化农村改革为统揽,在农业经营方式、利益分配方式、资源配置方式、财政投入方式、乡村治理方式等方面实现了“五个转变”。
农业发展上实现规模经营
在农业经营、产业发展上,秧田沟村探索出了“村‘两委’领办、党员能人引办、入党积极分子兴办”三种模式,流转土地400亩,成立了励志种养殖合作社、果蔬种植合作社、快乐之舟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106户村民入社。
近年来,巴州区紧紧抓住“谁来种”“怎么种”两个关键,抓住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两个“线头”,突破制度机制壁垒,促进现代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实现集体、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方获益。把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关键,助农增收。以产业布局为引领,以农业基地为载体,以回引创业为推动,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探索“专合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经营模式。2016年,全区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实现3亿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贴息170余万元,新发展道地巴药11.4万亩,新建有机果蔬基地2万亩,新建优质粮油示范片6万亩,建成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18个、养殖单元170个。通过流转土地、园区务工、入股分红、保底返息等方式直接带动1.1万贫困人口稳步增收、顺利脱贫。
利益分配上实现还权释利
在利益分配方式上,巴州区通过股化“三资”、建好“三社”、推行“三化”等措施,实现集体产权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共同受益。
清江镇巾字村鼓励土地流转,经营公司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让贫困户就地进入园区务工。自园区建设以来,巾字村及周边环岭村45户贫困户每月有93人在园区务工。有自主经营愿望的贫困农户,可对公司园区的土地进行返包,发展种植养殖等项目,公司为返包贫困户提供种苗、技术指导、销售等先期投入,所得收益扣除成本后与贫困户三七分成。目前已发展巾字村、环岭村68户贫困户参与中药材种植385亩,新、特果蔬种植300亩,水产养殖19口堰塘放养鱼苗4000斤,生猪养殖40头,实现人均年收入4000余元。贫困户还可将土地、水库、堰塘、森林等资产以股份形式流转给公司,由公司统一经营,贫困户获得相应的股份收益,实现户平均年收入8000余元。
资源配置上实现服务均等
住在干净明亮的新房里,花溪乡新庙村贫困户何明华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激动。
在新村建设中,新庙村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采取统规统建的方式,实行村民自主决策参与建设管理的运行机制,形成“建得起”“住得进”“留得住”“能致富”的“巴山新居”建设模式。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等项目,有效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用地手续、弥补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何明华一家五口从三间旧房搬到了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共82平方米的新房里,自家只花了4.5万元,而这样一套房子自建要花费近10万元。
在新村建设中,巴州区着力在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增加社会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在贫困村捆绑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治、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三大国土项目,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项目,将节余挂钩周转指标入市交易,所得收益集中用于贫困村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城乡共享的基础条件全面夯实。去年以来,全区建成巴山新居聚居点97个,改善农村危旧房4.9万户,配套建设农村廉租房907套,7.1万贫困人口住上了安全住房。今年,全区67个村148个安置点2101户6991人可提前搬入新居。
财政投入上实现多维施策
巴州区加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利用有限的财政投入撬动市场资本、社会资金,盘活存量、做大增量,有效破解脱贫攻坚投入难问题。2016年,巴州区整合资金28亿元集中投入到东部片区,今年将整合32亿元集中投入到中部片区。
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巴州区统筹上级专项资金和本级财力1.5亿元,设立了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基金、贫困户住房建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分险基金、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基金“五大基金”,通过贴息、担保、风险分担等方式,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贷款1.13亿元发展产业、建设新居,全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1.6亿元。设立贫困村产业扶持周转金2280万元,支持贫困村产业发展和贫困户经济发展短期资金拆借。
乡村治理实现法德共治
近年来,水宁寺镇水宁村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模式,通过传播法治文化,提升村民法治意识;培育道德新风,纠正村民陈规陋习;引导村民做主,深化村民民主自治;强化综合治理,确保依法治村落地。走出了一条以“传播、培育、引导、治理”八字为核心的乡村治理新路,为脱贫奔康奠定了坚实法治保障。
在社会治理上,巴州区坚持打破传统行政主导管理格局,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村民自治组织、新型社区管理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等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探索“自建委”“自管委”建设管理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建立物业管理委员会、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联销联购互助会等,基本实现了“社区自己管,有事大家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深入开展“法律服务进乡村”活动,推动崇法向善、循法而行成为群众自觉。实施以聚居点和产业基地为重点的“雪亮工程”,推行农信通综治联防,深化平安乡村建设。创新开展“新农民教育”,建立各类社会组织环境联治、困难联帮、致富联带、平安联创、新风联树“五联创建”常态化机制,注重发挥乡贤、道德模范的带动作用,提升专业技能,倡导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