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实持诚,人之根本。”这是世界著名平民教育家、乡村改造运动创始人晏阳初博士的人生格言,他希望他的后代做实事、待人诚实。
1890年,晏阳初出生于巴州县城一书香世家,是晏氏入川后第九代传人。据其家族中的资料记载,其祖先是从湖南省岳阳市迁至四川,与巴州三江晏氏是一族。
■爱国敬业 终身献给劳苦大众
晏阳初在《九十自述》中说:“我自幼心好高强,具有治国平天下的豪志。平民教育,乡村改造,都是放眼世界的运动,和我小时的理想,可说是殊途同归。”
促成晏阳初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对“苦力”的深刻认识。在法国华工营与华工相处一年,他从华工们积极向学的精神和无穷的聪明才智中看到苦力的力。“我去,为的是替华工服务,去实践爱国主义的人生观。”晏阳初说。
由此,晏阳初走上平民教育之路,喊出了充满大爱的“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的响亮口号,立下“回国以后,不做官,不发财,把我的终身献给劳苦大众”的誓愿。
在乡村建设运动初起之时,全国有从事乡村工作的团体600多个,但后来都被种种障碍所阻,或改弦易辙,或烟消云散,只有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平教会)等几个少数的团体坚持下来,而在这几个团体中,又以平教会坚持的时间最长,扩展的地域最广。
“咬着牙,从中国干,到世界干。”从1918年在法国战场开办“华工识字班”,到1990年在纽约逝世,70余年里,晏阳初矢志不渝地将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作为自己的终身使命。
■勤俭节约 一件毛衣穿了40年
在个人生活方面,晏阳初非常节俭。在巴州区塔子山的晏阳初博物馆里,有一件晏阳初生前穿过的毛衣展物。据该馆名誉馆长、晏阳初侄孙晏鸿国介绍,这是晏阳初去世后他女儿送回来的一件毛衣,上面有一些小洞,有的地方还用线缝过。晏阳初的女儿还专门写了一张小纸片:“最爱的一件穿了40年的毛衣”。
自1925年到1935年,晏阳初将平民教育运动的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在河北省定县进行实验,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医治愚、贫、弱、私“四大病症”,而这10年来,晏阳初都以毛驴为主要交通工具。在晏阳初博物馆的墙上,一张晏阳初骑毛驴下乡的照片成了体现他勤俭节约、一心为民的标志性事迹。
晏阳初及其同仁向来以勤俭节约为本。1926年的一天,晏阳初骑自行车上班时,因电车的轨道卡住车轮而摔倒,恰好被路过的张学良看见,第二天张学良派人送给晏阳初一辆法国小汽车。晏阳初认为坐着小汽车搞平民教育会脱离群众,就卖掉汽车,并将卖车的钱作为平教会的活动经费。
■家庭教育 父母应为孩子树榜样
“学校的教育是有限制的,家庭的教育是无限制的。”在晏阳初看来,家长是孩子天然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晏阳初6岁那年,有一天放学后他在巴州城草坝街龙母宫看戏,突然被同学在身后恶作剧地推了一把,差点摔下台阶。晏阳初怒从中来,转身顺手一巴掌打在同学脸上,同学大哭而去。晏阳初自知闯了大祸,直到深夜才溜回家中睡觉。正当他昏昏欲睡之时,母亲一手掌灯、一手执鞭来到房中,揭开被子,流着泪将他一顿痛打。后来晏阳初在《九十自述》中写道:“母亲呀!您打得对。您知道吗?这件事常常告诫我:忍耐!忍耐!忍耐!若不是忍耐,我早不愿为我的运动去募款求人、看人脸色。也有想发脾气的时候,但只要想到您的鞭子,我心中就会默念:‘小不忍则乱大谋’。”
晏阳初对自己的子女教育也有独到之处。1982年,晏阳初的二儿晏新民到菲律宾去看望他,他在一个笔记本上写了许多勉励儿子的话,其中一条写道:“注意你的人格,走路怎样走,说话怎样说。”言简意赅,告诫儿子要谨言慎行,尤其是怎样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