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记是个好人呀,要不是她来当第一书记,我们哪里住的上新房子、发展得起致富产业。你看,现在大家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近日,当笔者走进巴中市巴州区回风街道办事处白鹤山村时,就听到村民们对“刘书记”赞不绝口。
经过了解,原来村民口中的“刘书记”,就是2017年4月被组织选派到回风街道办事处白鹤山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巴州区总工会职工刘秀梅。
“到了村上后,看到村上没有电脑,没有一件像样的桌椅板凳,就连办公室的门都是松松垮垮的办公环境时,自己差点打了退堂鼓。”回忆起刚入村的景象,刘秀梅顿时害羞起来。
“既然选派我来当第一书记,那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怎么能临阵逃脱呢。”初生牛犊不怕虎,凭着年轻人的那股冲劲,刘秀梅庚即在白鹤山村住了下来,并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像样的成绩来。
办法总比困难多。在了解到村里的实际情况和强烈需求后,刘秀梅积极向帮扶单位和各相关部门汇报,成功争取到维修资金十余万元,在与村两委班子和全体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一座崭新的办公场所面向全村开放。
“添置了电脑,安装了投影仪,换了新的桌椅板凳,还把其他破旧的办公用品也置换了。”白鹤山村支部书记杨政说,看到办公环境得到了改观,刘秀梅像个小孩子一样,高兴得手舞足蹈。
脱贫攻坚重于泰山,群众之事无小事。在解决了办公场地问题后,刘秀梅又开始谋划如何带领贫困群众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
“作为第一书记,肯定要冲在前面。”通过走村入户了解,刘秀梅发现村里村里共贫困户有55户171人,而其中大多数是年龄结构偏大的中老年人。
有困难也要迎头而上。针对了解到的情况,刘秀梅立足白鹤山村紧临城区的优势,积极引导鼓励有发展条件、有发展意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发展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等城郊型农业,逐步打开增收门路。
孙磊是本村的80后青年,此前一直在外务工,加之自身没有技术,全靠干苦力挣钱维持生活,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戴着贫困户的帽子生活,羞人,可自己一无技术,二无资金,如何才能摆脱贫困呢?”在被评定为贫困户之后,孙磊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可自己的情况孙磊心中十分清楚,怎么办?这时他想到了“第一书记”刘秀梅。
在接到孙磊的求助后,刘秀梅多次入户了解他的实际情况,还从思想上给他加油鼓劲,不断激发他的发展信心和动力,同时村里只要有技术培训,刘秀梅就动员孙磊去参加,还帮他申请小额扶贫信贷。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秀梅的帮助下,孙磊学会了养殖龙虾、鸡、鸭、鱼等水产品,同时还承包了几亩地发展起了果蔬产业。现在,孙磊不仅养殖了鱼虾5亩、鸡鸭300余只,还种植李子、桃树等3亩左右的果树;同时还利用兄长的房屋办起了农家乐。
“现在每天都有鱼卖,水果也已经挂果销售了,算上开农家乐的收入,一年下来再怎么也有个七八万块钱。”盘算着收成,孙磊笑得像花儿一样。他也靠着自己的努力成功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实现了当初自己许下的诺言。
在白鹤山村,还有很多像孙磊一样的贫困户,他们在“第一书记”刘秀梅和帮扶干部的帮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起了种养殖业和果蔬产业,纷纷摘掉了贫穷的帽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短短3年的时间,白鹤山村已成功培育种植大户70余家,发展蔬菜种植80亩,实现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55户贫困户171人也实现了全部脱贫摘帽,”看到村里如今的变化,刘秀梅高兴的说。
村民脱贫摘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近年来,巴州区始终把“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作为精准扶贫的“滴灌漏斗”,通过“第一书记”驻村统筹帮扶资源,整合扶贫力量,因村施策,切实把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精准地落到每个贫困群众身上,增强了扶贫实效,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引导鼓励有意愿有能力的村民搞好蓄禽养殖和蔬菜种植,确保他们能够持续稳定增收。”谈及村里下一步的发展时,刘秀梅信心十足。她说,接下来还要进一步加大对本村在外成功人士的招引力度,同时持续做好脱贫攻坚成效巩固稳定工作,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