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普通的PE水管,改写的不仅是一个山村世代缺水的历史,更是一位普通农民的命运。在巴州区清江镇观山村,村民黄忠从翻山越岭的“挑水汉”蜕变为守护一汩清流的“水管员”。他的个人经历,正是当地破解山区“最后一百米”供水难题、提升民生福祉最生动的注脚。
观山村位于巴州区北部海拔1100米的陡峭山脊上,黄忠祖辈生活在此。“过去几十年,我每天凌晨5点挑着水桶,踩着青苔覆盖的石板路,沿着3公里长的羊肠小道下到谷底挑水。”回忆起过往,黄忠的话语里满是辛酸。他告诉记者,曾经遇到过枯水期挑水要排队两小时,暴雨天水浑得能沉淀半桶泥。2019年旱季,他还因挑水摔断两根肋骨。
转机出现在2024年,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覆盖观山村,施工队顶着零下5摄氏度的严寒铺设PE管道,在崖壁上架设3级智能加压泵站。黄忠主动让出自家院坝作为加压泵房建设用地,并带着村民义务搬运管材。通水当天,他颤抖着双手拧开水龙头,看着清亮的山泉水喷涌而出时,这个58岁的汉子蹲在地上捂脸痛哭:“再也不用让孙子凌晨跟我去‘抢水’了!”
黄忠对居民水表进行日常检修
工程完工后,黄忠经过培训成为村级水管员。他每天巡查5公里管线,熟练操作手机APP查看泵站压力数据,工具箱里PE管热熔器、智能水表解码器一应俱全。2024年寒潮期间,他发明“电热毯+保温棉”管道防冻法,实现全村用水冻管事故零发生。如今,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这水比油金贵,要替子孙后代守好!”
黄忠家的老木桶如今已被改造成花盆,种下了通水时区水利局赠送的几株兰草。黄忠总爱指着厨房墙上的新旧对比照向亲朋好友介绍:“左边是我们祖孙三代挑水的黑白照片,右边是全家围着自动饮水机的彩照。”
如今,水管接到家里,拧开水龙头就有水。一汩汩幸福的山泉水,不仅改写了黄忠“肩挑背磨”的命运,更滋润了观山村百姓的心田,“吃水难”已悄然成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