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镇园堡山村:一条烘干线 烘“热”高粱种植信心

【来源: 巴中日报 严波】【点击举报】

  9月2日,在巴州区梁永镇园堡山村的烘干房内,一座大型烘干机连续多天作业后,园堡山村副主任何明刚终于有空对机器进行检修。今年,园堡山村积极治理撂荒地,种植高粱200余亩作为村集体经济,收获高粱20000余公斤,并建设烘干线,同时对外开展烘干社会化服务,村集体经济预计收入超过10万元,一举开创致富强村新局面。

  解难题

  烘干线让高粱晾晒不再“看天气”

  距离巴城约40公里的园堡山村曾是贫困村,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和大多数脱贫村一样,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为摆在村“两委”和帮扶单位面前的一道课题。高粱曾是该村的传统优势产业,但2018年、2019年高粱收割时恰遇梅雨导致霉变损失达5万元。

  此次事件后,作为帮扶单位的市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深入调查研究后决定,兴建粮食烘干线,解决园堡山村高粱烘干难、农民致富难、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

  说干就干。园堡山村党委书记王小军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全村抓住治理撂荒地的契机,整治撂荒地200余亩,采取高粱套种大豆的复合种植模式,今年8月村集体收获高粱20088公斤、大豆8000公斤。为解决高粱销路,早在去年12月,园堡山村就与平昌县小角楼酒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按保护价每公斤4.6元的高粱订单产销合同。

  更让王小军没有想到的是,因烘干机投入运行,园堡山村今年交售的高粱水分低、易储存,深受小角楼酒业有限公司欢迎,按每公斤0.1元进行了二次返利,村集体额外增收2000元。村集体还与小角楼酒业有限公司签订了2023年高粱收购合同,为明年继续将高粱作为村集体经济主要发展产业吃下“定心丸”。

  烘干线的建成不仅为集体经济带来增收,也造福了周边农户。67岁的园堡山村村民罗志强今年种了2.2亩高粱,收获2600斤,他告诉记者,如果请人晒和筛,天气好至少要用6个工,开支480元工钱加上烟酒开支150元,至少要630元;而拉到烘干房只需半天就烘干了,才收200元。

  促增收

  烘干线为村集体经济带来“兼职收入”

  9月2日上午,位于园堡山村村委会办公室不远处的烘干房在连续多日作业后,迎来了短暂的“休息”。“机器是全智能化的,操作起来非常简单。”作为操作手,何明刚笑着说,烘干机满负荷运转,一次可装载20000余斤高粱作业,8小时后就可烘干,十分方便。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台烘干机犹如一个巨大的铁盒子。在烘干机的底部有一个“窗口”,随着机器启动,只需将要烘干的粮食倒进“窗口”就可,操作很简单。而在“铁盒子“的另一侧,则是添加燃料的“窗口”,黑褐色的生物颗粒燃料,将为烘干机提供热能。何明刚特别说明,烘干机主要用电能控制开关,但在提供烘干的动能上,则主要是依靠燃烧木材或者生物颗粒燃料,成本也较为低廉。

  王小军也告诉记者,烘干线今年刚建成就见成效。村集体按每斤0.1元对外开展烘干业务,由于烘干效果好,成本低,附近种粮大户纷纷预约烘干,预计村集体增加加工增值收入2.8万元。在王小军看来,从曾经的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到现在收入一举超过10万元,园堡山村的华丽蝶变正是坚持发展主导产业、积极建设烘干线的结果。

  驻村干部陈明伟也算了一笔账,烘干机可以烘干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高粱、油菜等多个品种,使用生物质燃料,从上粮、添料到温控、湿控、出仓全程电脑自动控制,自动吹尘、除壳,根据粮食产量确定开启烘仓数量,一次性满负荷12吨,烘时8—12小时,实地测算烘粮成本仅每斤0.03元左右,折算为每吨60—80元。与人工晒干相比,亩均节约人工成本130元,减少劳动力3个。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