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
四川自然资源发布
3起地灾成功避险典型案例
其中
巴州区玉堂街道柏垭庙村2组
因避险转移及时
避免可能的因灾伤亡
实现成功避险
案例详情如下
↓↓↓
巴州区发生1起崩塌灾害
实现1户3人成功避险

避险经过
➤9月4日17时,经会商研判,巴州区地灾防指办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玉堂街道办事处接收预警信息后,立即组织村社干部、监测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风险区开展巡排查。
➤9月5日12时许,玉堂街道柏垭庙村2社社长张文健雨中巡查发现王安元屋后边坡有岩石碎屑掉落,判断存在崩塌风险,立即组织受威胁的1户3人避险转移。
➤17时15分,该处发生崩塌,规模约25立方米,造成1户1间房屋受损,直接经济损失约15万元。因提前避险转移,避免了1户3人可能的因灾伤亡,实现成功避险。
经验与启示:
一是高效运转防灾体系,严格落实“三个避让”“三个紧急撤离”及扩面转移等超常规措施,健全“县、乡、村”包保责任,各乡镇人民政府、城区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部署,分管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统筹各方力量,细化责任清单,将责任分解落实到站所、到企事业单位、到村组干部和监测员,确保基层防灾“最后一公里”责任不断档、不缺位,最终实现受威胁人员“零伤亡”。
二是强化培训演练提升干部群众防灾能力。坚持汛前、汛中都组织各地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专职监测员开展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知识宣传培训,并按照“一点一演练”要求组织受威胁群众开展应急避险演练,让群众熟练掌握识灾、辨灾、防灾知识,第一时间准确识别险情、及时上报,打通了预警响应的“最初一公里”,广大干部群众识灾、防灾和避灾整体意识不断提升。
三是坚持排查监测,前置技术力量下沉乡镇及重点区域,对已知隐患点、房前屋后、公路边坡、河道沿岸进行拉网式复查,以“人技结合”“群专结合”方式严密排查隐患,及时发现新的变形迹象并管控。
四是协调联动机制健全。险情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驻守技术支撑单位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按照“早撤快跑”和“应撤尽撤、应撤早撤”要求迅速组织群众避险转移,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了成功避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