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断头路” 畅通“民心路”

——巴州区开展交通“灯下黑”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来源: 巴中日报【点击举报】

  8月27日傍晚,巴州区回风街道盘兴村1组81岁的村民杨青章正在自家小楼里享受着空调带来的凉爽,桌子上放着儿媳早上从巴中城里买回的冰镇西瓜。“自从家门口这1公里长的‘断头路’通了后,住在我们这里的300多人开车进城只需要几分钟时间。现在购物、看病都很方便,我们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杨青章说。

盘兴村1组“灯下黑”治理中修建的通组路

  杨青章家门前1公里长的“断头路”是个什么情况?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如何化解的?据介绍,去年以来,巴州区实施交通“灯下黑”整治工作,由区交通运输部门精准排查,针对巴中主城区周边困扰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实施治理,切实化解了群众出行难题,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8月27日,记者就相关工作进行了实地探访。

  门前的“鸿沟” 公里“断头路”成群众最揪心的事

  8月27日下午,记者驾车沿巴中主城区巴州大道向西行进,行驶不足6公里、车程仅几分钟就到达盘兴村1组。再沿着一条平整的硬化道路行驶约一公里,就到了杨青章老人的家。见有客人上门,老人立即安排家人沏茶、切西瓜。“自从家门口这条路通了后,经常有城里的亲戚朋友上门做客,我感到非常高兴。”杨青章老人一边热情地招呼记者落座,一边说。

  殊不知,一年多以前,这里的人们还在为交通不便而发愁,和杨青章一样上了年纪的老人还不时为看病就医不便而担忧。杨青章说,盘兴村1组距离巴中城区仅几公里,到巴中城区的主干道也只有几百米,但就是这几百米的距离,成为当地村民融入城市生活的巨大“鸿沟”。“四年前我在坡上摔了一跤,肋骨断了两根。家里人找人把我抬到主干道上去拦车,当时的情况让人想起来都揪心。”杨青章说,村上有人突发疾病,也必须要请滑竿抬到大路上,如果遇到晴天还好,要是遇上雨天,泥巴路湿滑,根本不敢去冒险。

  随后,同为盘兴村1组的60岁村民向昌福告诉记者,巴州区盘兴物流园就在距离盘兴村1组几百米的地方,村里77户300余人中,即便有人买了小汽车,也只有停在上边山梁上,遇到下雨天就“裹”一身稀泥回家。“以前路不通,我们这里的人进了城里就不想回老家了。”向昌福说。

  巴州区回风街道盘兴村党总支书记、主任何正川介绍,在农村交通项目实施过程中,优先实施的是通村道路,盘兴村村道于2016年打通。此后,随着交通建设的发展和城乡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于打通通组路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因建设资金来源等问题,在实施上面临不少的问题。2023年底,巴州区实施交通“灯下黑”整治工作,盘兴村1组通组路作为首批整治对象,迎来了打通村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良机。

  多方筹资金 既解决城边“灯下黑”又化解出行难

  近年来,随着交通项目的大力实施和深入推进,巴中市已先后实现100%的行政村通硬化路和100%的村通客车,但群众家门口的“断头路”或多或少地存在。以盘兴村为例,该村虽然有村道硬化路,且紧邻巴恩快速通道、广巴高速公路、成巴高速公路等主干道,但1组、4组、5组均有长短不一的“断头路”。以1组为例,分别有两段长约1公里的通组路不通畅。

  要想牢牢抓住交通“灯下黑”整治良机,化解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最大的问题依然是资金。为此,巴州区结合上级在交通项目中对通组道路资金支持的变化,抓紧争取实施。在盘兴村,为1组两段长约1公里的道路争取上级补助资金,不足部分发动群众自筹。“当听说要筹资修路,大家纷纷表态‘砸锅卖铁也要干’。”杨青章说,最早估算下来每人筹资1208元,很快就筹齐了。工程完工核算后,又退了370多元。“我家又花了近3万元,修了70米长的入户路和停车场,这下家门口的‘烦心事’就彻底解决啦!”

盘兴村1组村民筹资安装的太阳能路灯

  去年10月,盘兴村1组“灯下黑”整治项目正式启动,村里在外发展的乡亲自掏腰包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整个工程仅用时两个多月。“现在家家户户都修了入户路、建了新房子,大部分人都买了私家车。过去邻里间的小矛盾没有了,大家变得和和气气。”何正川说,村里人人感恩党和政府的恩情,就连他们村干部都更受群众欢迎了。

  何正川介绍,出行痛点解决后,村里今后的发展方向更加明晰,村委计划依靠紧邻盘兴物流园地理优势,盘活原有村小闲置建筑发展产业,目前正在寻找合作伙伴。

  系统化治理 着力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如今,巴州区正以全域视角树立“大交通”“全域交通”发展理念,将交通发展与城乡融合、现代产业、全域旅游、田园综合体等规划有效衔接,通盘布局、一体推进,着力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助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们将提档升级一批城区周边‘灯下黑’道路,以及县乡村之间、产业园区之间的连接路,畅通内部微循环。”巴州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盘兴村1组借力交通“灯下黑”整治工作,打通“断头路”的案例,让邻近的4组、5组群众备受鼓舞。“目前,余下两个组的通路组修建工程正在进行中。”何正川说。

  在“灯下黑”整治工作推进过程中,巴州区也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总结出从群众诉求打捞,到项目对接,再到组织实施的系统化治理经验。

  巴州区回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川介绍,回风街道办按照全区统一部署,开展群众诉求大起底工作,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全面梳理道路建设、道路安全等诉求,坚持群众有所需、政府必有应的态度,不断构筑利百姓、兴产业、促发展的交通网。全面摸排辖区急弯陡坡、邻崖邻水等路段,安装安全警示标志和设施。坚持实时监测,发现辖区边坡垮塌、路基沉降等问题,第一时间组织人员保畅。

  此外,面对道路建设需求,积极协调项目,村(社区)组织发动乡贤、企业、群众共同出资建设“灯下黑”道路,支持城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

  仅去年以来,辖区内盘兴村、白鹤山村、大佛寺村等地共完成交通“灯下黑”项目5条,共计3.472公里。今年的交通“灯下黑”项目正按照上级部署组织实施中。

  同步播报

  巴州区工业园300余盏太阳能路灯“上岗”

  路灯关系着群众夜间出行安全,近日,巴州工业园300余盏传统路灯全部改造成太阳能灯,改造后的路灯更亮了,能耗更低了,节能减排效果明显,深受园区企业职工欢迎。

太阳能路灯成为园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工业园很多路灯都坏了,路上黑漆漆的看不清,职工晚上下班回家必须打手电筒,都有好几个人走夜路摔倒了。”此前,巴州区政协委员、四川老廖家风味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廖天发向巴州工业园政协委员议事厅反映情况。

  得知情况后,巴州工业园管理委员会主任陈亚林随即组织园区政协委员、相关单位现场调研,详细了解企业、员工、居民诉求和意见建议。据了解,早在2014年,巴州工业园在园区产业大道与工业大道安装路灯300余盏,自建成运行以来已达10年,因时间太久,路灯经常出现故障,多次出现停电等情况,不仅给企业员工和周边群众出行带来不便,还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群众事情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政协委员议事厅组织园区政协委员,下沉的市、区政协委员,巴州工业园管委会等有关单位和企业代表召开专题协商议事会。“可以组织一次大规模的集中检修。”“集中检修治标不治本,园区照明设施的安装线路复杂,电线老化严重,维修成本较高,且维修后再次出现故障的可能性较大。”“原有路灯均为传统照明灯具,能耗过高,可以考虑建成太阳能路灯,节能又环保。”……协商会上,大家积极建言献策,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将两条大道及安置还房区的路灯全部改造为太阳能路灯,由巴州工业园牵头,委托企业编制路灯改造设计方案及资金概算,报请巴州区人民政府解决工程费用。

  协商意见得到巴州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指派专人指导实施路灯改造工程,并投入资金改造路灯310盏、新建10盏。“之前,整个园区每月电费多达5万元,改造仅花费30余万元。改造后,一年可以节约不少资金。”陈亚林表示,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不仅解决了园区职工和周边群众夜间出行难问题,也消除了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时行走在园区内,看到一盏盏明亮的太阳能路灯准时亮起,仿佛这明亮的灯光照进了我的心里,眼前的路面干净整洁、厂房格外亮堂。”四川老廖家风味食品有限公司员工李涛说。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87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