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穷窝 开启新生活

【来源: 巴中日报全媒体 严波】【点击举报】

QQ图片20210511072729.jpg

  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新貌

  远望村庄,青瓦白墙飞檐翘角、青山绿水间一栋栋漂亮整齐的房屋错落有致……如今,在巴州区,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脱贫攻坚以来,巴州区累计建成聚居点676个,集中安置2.9万户10.2万人,其中贫困户7424户2.44万人。

  统筹资金 村民住上好房子

  初夏时节,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村民傍晚都要在新居广场载歌载舞,好不热闹。夜幕下的书台村聚居点,一栋栋楼房依山而建,道路两旁有花有草有树,庄稼地里蛙声不断。

  地处大巴山腹地的巴州区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全区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万户8.5万人。

  如何解决贫困户修建房屋的资金问题?2014年9月,原国土资源部出台相关政策,提出可将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在土地指标换资金的基础上,巴州区还创新财政资金整合方式,建起财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项目库,统筹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政策性长期贷款等项目,统筹解决新居建设的资金来源。

  2017年,书台村通过整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土地增减挂钩收益资金、财政涉农资金等近3000万元,在张家大院建起中心村聚居点,聚居农户82户,分散安置2户,维修加固危旧土坯房43座,改水改厨改厕62户。“我只花了一万多元的装修费,就搬进了100平方米的小洋房,现在住起很舒服。”村民张学明介绍。

  巴州区还统筹解决非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实施增减挂钩后,我和贫困户一起搬进了新居,住进了150平方米的新房。”化成镇长潭河村村民孙继槐说。

  巴州区通过集中建、分散安、就地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巴山新居等项目,建成聚居点676个,集中安置10.2万人,改造土坯房1.25万套,有效改善近15万人的居住条件,贫困户安全住房解决率达100%,成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流动现场会、全省住房安全现场会等会议的参观现场,积累了实践经验。

  在实施增减挂钩项目时,巴州区还在聚居点实现了“五通五有”,即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通讯,有活动广场、有购物中心、有卫生室、有文化站、有垃圾收运点,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盘活资产 村民过上好日子

  “挪穷窝”还要“拔穷根”,村民才能稳得住。

  脱贫攻坚以来,巴州区切实加强搬迁对象后续扶持,确保贫困群众搬迁后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在巴州区梁永镇宏福村安置点,流转土地建成以川佛手、丹参为主的巴药种植园500亩,年人均可增收1500元;引导贫困户与温氏集团构建利益共同体,建养殖场2个,年出栏生猪4000余头,年人均可增收6000元。“我们通过流转全村集体山林和堰塘,探索试点股权量化,盘活村集体资产,引进业主和返乡创业人员,发展果树、巴药等产业。”宏福村村主任程万兴介绍。

  盘活村集体资产,得益于巴州区近年来实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近年来,巴州区积极推进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放活商品林林地经营权,允许林权所有者通过转包、租赁、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截至目前,巴州区共发展林下经济11.2万亩,打造生态旅游31600亩。

  为高效助农增收致富,巴州区不仅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拓宽村民就业扶持渠道,同时还建立了“区有示范园区,乡有产业基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体系,大力培育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建立“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模式,推进一家一户的生产融入现代农业发展。

  同时,巴州区还加大产业扶持和就业扶持,“十三五”期间,在183个中心村,493个小组团的房前屋后空地发展分户庭院产业,建成果蔬面积3752.9亩。通过农民夜校、坝坝会、田间课堂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送培训下乡”“东西协作”“巴山小厨”等培训活动,培训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13000余人次,贫困劳动力转移达7000余人次。

  脱贫攻坚成绩单

  脱贫攻坚以来,巴州区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措施,实施基础、产业、安居、教育、健康、兜底“六大扶贫”,靶向施策精准推进年度减贫,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彻底改变。

  基础:全区累计新建、改建各类道路2429公里,各类供水工程6136处,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5%以上,所有贫困村、聚居点100%通宽带,农户用上了安全电

  产业:以道地药材为主的“四大立区”产业达140万亩,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3.33万人,较2014年增长32.14%

  安居:建成676个聚居点集中安置农户2.9万户10.2万人,2.61万户危旧房实施改造,群众安全住房得到全面保障

  教育:48所乡镇中心校全面达标,贫困学生“应助尽助”,无一适龄儿童因贫失学

  健康:区乡村三级医疗体系全面形成,贫困群众实现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兜底:坚持“五个全覆盖”,民生底线全面筑牢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