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石邂逅

【来源: 巴中日报 张会林】【点击举报】

  我是土生土长的巴中人,常以这块土地引以为豪。但是每有远方友人至此,聊起这生长之地,历史、地理、人文,绕了一大圈,总感觉没有牵揽之物。如同买了一堆物品,却没有一个袋子把它装起来。放眼望去,历史长河中,巴中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四处散落,似在等待收纳。每当此时,便心生隐忧。

  此时,在市委、市政府主导下,巴中启动了“中国石刻艺术之乡”申报工作,这项工作由文联牵头。

  最初,我也和大部分人一样,对这一文化举措并不那么热切。就我这点浅陋的底蕴来说,巴中的历史文化脉络本就是一团乱麻。孰轻孰重?孰优孰劣?能揽起这一切文化元素的到底是什么?那些石壁上的华雕、柱础上的凿痕、山崖间的铿锵文字汇成的巴中石刻能承载从巴子国到如今两千多年的历史吗?虽然是作为文联的一个工作人员,不避讳地说,我基本上也是带着疑问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的。又因为负责资料搜集和文字工作,不得不一头扎进去,作深入系统地探究。

  且不说那夜以继日、昏天黑地的加班加点了,本也是分内之职。就从如何穿联那些历史遗存说起吧。网络的、文广新局的以及历年来的出版物或未出版但成集的图册,专门组织的摄影人员拍摄的图片,各种渠道搜集的各种资料汇在了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我除了一点一点翻开久远的历史,接纳新的知识,更是在一点一点切身感受作为巴中人的惭愧。对于这座文化宝藏,不得不承认,我知之甚少。在那些厚重且浩瀚的历史佐证面前,我的轻飘既让我汗颜又让我虔诚。

  经过查阅大量资料并和相关专家深度探讨,我们最终把巴中石刻分成了宗教石刻、红色石刻、书法石刻、墓葬石刻、民间石刻五大类。从学术层面说,是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的。纵向以历史阶段可以分类,横向以艺术价值等都可以分类。在综合分析之后,我们采取的以石刻内容分类,以此凸显巴中石刻的内蕴丰厚和各具特色。在此过程中,也曾有异议。比如有人认为以南龛摩崖造像为代表的盛唐彩雕宗教意义并不突出,可以归为民俗石刻或者另名为历史留存石刻。但是后来,我们还是坚持了宗教石刻这一类别。除了参照文物部门说法,更多的还是因为面朝千百年来贴在山壁间俯瞰众生的一尊尊神话形象,内心油然而生的心灵的皈依感,你怎能不怀想当年的能工巧匠是如何怀揣一颗慈悲之心在雕琢那些安详的脸庞?虽然“表面上中国人是没有宗教可言的”,那个时代的人们应该已经开始思考生命和死亡,善与恶,此生和来世,只是“一个一个中国人看见花落水流,于是临风洒泪,对月长吁,感到生命之暂,但是他们就到这里为止,不往前想了”,当时的认知让他们无一例外选择把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停留在了崖壁的彩雕里,把对未知的幻灭刻在了岁月的线条里。宗教内涵何其明显,已毋庸置疑。

  个人在审美情趣方面,原本一直倾向于婉约之美。譬如平湖秋月,譬如拂堤杨柳。石头上的风景,实在未曾真正留意过,过于坚硬冰冷了吧?然而真正专注于斯,才知这坚硬冰冷之下,其实多少温暖柔软在其中。此次收纳,有幸一一领略。以南龛石窟为代表的盛唐彩雕自不必说了,体态端庄,眉目安详,站立其前,万般杂念皆去,唯有对神灵的敬畏流淌胸次间。红军石刻也不必说了,一刀一斧,一锤一錾,都是历史的厚重。最让我大开眼界的还是龙飞凤舞的柱础,姿态各异的石砚、石缸以及四处散落的石质的牌坊匾额等等。我竟然从不知道这些积淀岁月钩沉的物件原来会出自巴中这块熟悉的土地。安稳在木梁之下,尘埃之上的一柱圆石精雕细琢,玲珑万千;书斋之中的方寸砚池,有箬笠钓叟、或牧童听蛙映衬其间;高大的牌坊匾额数百年伫立在不知名的田垄山野,落满岁月沧桑,通透生动的鸟兽鱼虫在斑驳中绰约生姿......

  毫无疑问,通过工作的逐步深入,这些石刻石雕已经让我愈来愈兴致盎然。非常感性的我,除了艺术层面的欣赏,甚至开始对石刻石雕做一些粗浅的理性研究。我发现,巴中的任何一段历史,或者是任何一个文化现象,其实都与石刻有着紧密联系。不管是历史文化、红军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都能在现存石刻石雕中找到历史印迹。也就是说,巴中的石刻石雕,实际上成为承载巴中文化集成的重要或者说是唯一载体。其时,我已豁然开朗。多年的文化困惑似乎找到了答案,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原来那个牵揽之物,就在这里!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我想我已经慢慢爱上了这些沉默的石头。我再也无法无视它们穿越岁月烟尘来到当下时空的坚持。我再也无法忽略它们掩映在俗世纷争下的华美和素朴,灵动与安详。更重要的是,作为一脉巴人,我再也不忍心看到它们在散落的空间流离失所。“中国石刻艺术之乡”的申报来得如此是时候。时机已经成熟,把它们一一捡拾,细细装帧,贴在古老又年轻的巴中的外墙上,用素朴的石头语言向世人诉说巴中的前世今生,这才是它们等待千百年的归宿所在。

  是的,在恢弘的历史画卷面前,我如此浅薄。即使在“中国石刻艺术之乡”申报工作中日研夜习,我仍然难以做到把巴中石刻的丰沛和厚重侃侃而谈,信手拈来。我唯有的,是对历史的敬畏,对神灵的虔诚,对乡土的爱恋,对一己之责的承担。如今,巴中“中国石刻艺术之乡”已被中国民协命名,以后的工作还任重道远,如何持续深入又卓有成效地把这一有意义的工作做好,将是我们下一步思考之要领,工作之重心。愿巴中“中国石刻艺术之乡”这方匾额在未来更加增辉添彩,为巴中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市文联)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