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是把疫苗(人工培育并经过处理的病菌、病毒等)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例如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接种白破疫苗预防白喉、破伤风。通过给适宜的对象接种疫苗,使个体及群体获得并维持高度的免疫水平,逐渐建立免疫屏障,可达到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二、什么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何发现和处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常规接受预防接种后应在接种现场观察30分钟,如在接种现场发生局部和全身反应、过敏性休克等异常反应,及时向接种机构报告处置或咨询家庭处理方法,必要时需要到医院就诊。后续如出现高热、全身性皮疹等过敏反应以及其他异常情况,请及时咨询疫苗注射单位的医务人员,必要时需要到医院就诊。
三、打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项?
1、儿童免疫接种应携带《儿童预防接种证》,成人免疫接种应携带身份证或其他身份证明。
2、准确告知医生健康状况及过敏史,认真阅读知情同意书,核对有无禁忌症、慎用症。
3、特殊情况,如急性传染病、肾炎、心脏病、湿疹、免疫缺陷病、接种部位皮肤破损等需要暂缓接种。
4、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以防疑似接种异常反应。
四、为什么接种疫苗能预防疾病?
科学研究表明,当细菌或病毒侵入人体时,身体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这种细菌或病毒的物质,叫作抗体。不同的细菌或病毒会产生不同的抗体,称为特异性抗体。病愈后,这种特异性抗体仍然存留在体内,如再有相应的细菌或病毒侵入体内,这种特异性抗体就能保护身体不受这些细菌或病毒的伤害。
五、为什么一定要按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免疫程序,这是根据抗体水平在人体内变化、疾病感染风险、临床试验和多年科学实践而制定,确定开始接种年龄和接种间隔。如乙肝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脊灰疫苗等至少需要完成3剂接种才能使儿童身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随着孩子的长大,身体内原有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力也会逐渐下降。因此,有些疫苗还要进行加强免疫。
六、已接种第一类疫苗,是否还需要接种第二类疫苗?
预防接种是医学界公认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为安全、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家长在计划免疫的基础上自费选择更多种类的疫苗,如水痘疫苗、流感疫苗等,多接种,多保护,为宝宝下一份全面的“免疫”保单。
七、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一般反应如何处理?
接种疫苗后,应在预防接种单位观察30分钟。部分儿童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一些反应,如低热、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如倦怠、食欲缺乏、乏力等症状。上述症状一般持续1~2天就会消失,不需要任何处理。小孩接种疫苗后出现上述反应,应该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如果发生严重反应者,应及时就医。
八、接种疫苗后是不是就一定不会得传染病了?
预防接种的成功率并非100%,多数疫苗的保护率>80%。由于受种者个体的特殊原因,如免疫应答能力低下等因素,可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但大量研究证明,即使接种疫苗后发病,相对于不接种疫苗者,其患病后的临床表现要轻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