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融合发展,能催生出源源不断的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
在巴中,同样如此。聚焦品质场景供给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城景相融合、文科教相结合、文康养相统一、文娱体相贯通、文情闲相协调、文创商相衔接,不断拓展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空间。
每到夜晚,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的“巴城大舞台”就变身“文旅秀场”,非遗表演连续不断;同一时间,恩阳梦华录街区灯火璀璨,偶遇身着汉服的姑娘手持团扇,恍若穿越千年。
“近年来,我市通过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架构体系,推进文星街-小街子、恩阳正街-老场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修复。”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陈兵看来,推动文城景相融合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未来将持续深挖地域特色,把文化元素融入街道、滨水河岸等城市肌理,助力打造消费新场景,让城市从游客目的地转型为主客共享精神家园。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网信办主任刘汉桂则认为,要注重城市“场景重构”,打造更多可体验、可互动、能参与的城市应用场景,把背街小巷、边角空地、桥洞隧道打造成有特色的公共空间,提高城市整体品位。
科技让文旅场景体验方式更多元。今年2月,首届青少年科普视听大会在恩阳区科普大视界召开,吸引上万人次观众参观体验,全网话题浏览量达到7.3亿次以上,全网互动评论1012万条以上,有力提升了巴中知名度和影响力。
“必须坚持推动文科教融合。”市科技局局长何源介绍,当前,我市正加强与四川传媒学院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拓展“科普研学+”新赛道。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从“走马观花”转向“沉浸其中”,更加重视文旅产品蕴含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及其带来的情绪共鸣。
“我们开发出‘礼好巴中’‘巴山珍礼’等精品礼盒7款,定制光雾山红叶节、巴南高铁开通仪式等专门礼盒5款。”市供销社理事会主任刘羽说,接下来,将推广使用“巴食巴适”红色IP形象,开发一批红色文化、景区联名等特色文创产品。
同样强调“文创商衔接”的还有市妇联主席杨天茹。她建议,将非遗手工融入文旅产品,丰富文旅业态。
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创新产品供给,巴中特色文创产品为文旅产业发展赋予更多可能。
“文旅+赛事活动”,正与全会强调的推动文娱体相贯通不谋而合。暮色四合,灯火中的南江县杨家坝,“羊”BA篮球邀请赛正热辣举行,欢呼声响彻夜空。自“羊”BA开赛以来,抖音直播间场均曝光量达到10万次以上,累计销售农旅及文创产品2.2万余件,商品零售额超1.25亿元。
“依托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恩阳古镇、南龛石窟、科普大视界等优势资源,我们持续丰富文博旅游、红色旅游、演艺赛事等文旅产品供给。”市文广体旅局局长齐小莉表示,将大力培育“跟着演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等新业态,加快构建具有巴中特色和优势的文旅产业体系。
南江县委书记程秋有着同样的观点。他说,要将厚重文化转化为独特文创,持续放大“羊”BA等品牌效应,创造“四季村晚”节会赛事矩阵,开发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推进“跟着演艺、赛事、节会去旅行”。
不仅仅是赛事活动,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也吸引着众多游客。
“如何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这既是一个必答题,也是一个抢答题。”巴州区鼎山镇清泉村党总支书记陈仕勇表示,将深度挖掘乡村的文化底蕴,不断增强乡村文化的传播力,让文旅产业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