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界牌村:擦亮文化底色 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 巴中日报【点击举报】

  界牌村位于巴州区东北部,自古以来就是巴州区出境的东大门。80多年前在这里进行的杀牛坪阻击战,创造了红军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这里的每一处旧址遗迹、每一个红军使用过的旧物件,都让人们热血沸腾,心怀崇敬。

界牌村一角

  80多年后的今天,站在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土地上,经过岁月积淀的红色火种并未熄灭。如今,界牌村利用自身优势,将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探索出一条以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为主题,绿色生态农业为依托,红色文化游、传统古村游、农耕体验游、森林康养游为特色的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1933年1月27日,蒋介石委任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匪督办’。”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民俗博物馆馆长程天兵说,田颂尧于2月中旬率29军所属38个团6万兵力,在刘湘、邓锡侯、杨森、刘存厚等军阀派出的部分兵力配合下,组成左、中、右3个纵队,对红军进行“三路围剿”。

  4月26日下午至27日,敌人5个团进犯界牌村(当时称“杀牛坪”),轮番多次发动进攻,妄图以五倍于红十二师三十六团的“优势”攻占杀牛坪。28日,敌军5个团一起出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命令红十一师三十三团加速增援杀牛坪。在团长兼政治委员程世才的带领下,三十三团于29日早7点赶到杀牛坪。下午5点左右,三十三团、三十六团调整部署,全面反击,敌军溃逃,红军追敌20余里。至此,激战4天的杀牛坪阻击战以敌人惨败而结束。

  站在界牌村红军树下,听着程天兵讲述当年在这里发生的故事,仿佛能感受红军奔腾而来的气势以及解放巴中的决心。“红军文化已经深深烙印在我们村每个村民心里,大家随口都能讲述当年的红军故事。”程天兵说。

程天兵为游客讲解红军树的故事

  沿着红军树一直往前走,脚下的路已变成水泥路,道路旁从前的土坯房已经变成小洋房,房子的主人何光富是一位红军后代,已经80岁了。每次遇到外人来村里了解红色故事,他也会主动当向导。

  “作为红军后代,我觉得传承红军文化、讲好红军故事是我们的义务,正是因为有了红军当年的浴血奋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军在这里发生的故事,我会一直讲下去的。”何光富激动地表示,村里的红军树历经多年风雨,依然郁郁葱葱、巍然屹立,一直守护着村子。

  界牌村党支部书记李荣华介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红四方面军的革命故事,巴州区民政局于2015年7月在杀牛坪战斗遗址动工修建巴州区界牌红军烈士陵园。2019年4月对原烈士事迹陈列室进行了重新设计装修及布展。

界牌红军烈士陵园

  除了纪念馆内的布展,界牌红军烈士陵园还载录着5000余名革命烈士,修建安放无名红军烈士墓220座及合墓1处、牌坊1处等。“界牌红军烈士陵园已经成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程天兵说,每年接待前来凭吊瞻仰的社会团体、各界人士及烈士亲属近15万人次。

红军洞
 

  产业兴旺强村富民

  产业发展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成功改善村民的生存环境后,如何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成为界牌村党支部的工作重心。

  为此,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界牌村结合自身特点,加大了回引大学生返乡创业力度,发展了肉牛、肉兔养殖、粮油种植、农产品加工、樱桃种植等业态。李荣华告诉记者:“我们村还结合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电商品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销售地方特色产品,为三产融合打下了一定基础。”

  今年5月,界牌村程家坝樱桃产业园内人头攒动,前来采摘的游客穿梭在一行行樱桃树之间。“我们是从巴中城里来的,这里的樱桃非常好吃,采摘面积大,还可以随意试吃。”前来采摘樱桃的市民王女士说。

  产业园里,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樱桃密密麻麻压满了树枝,为村民带来了致富的希望。“我们共种植了近300亩‘玛瑙红’樱桃,今年收入大约30万元。而且我们还发动村民来果园务工,每天工资60元,主要负责除草、拉枝、摘樱桃等,活儿也不累。”樱桃产业园负责人陈昌志说。

  “自2020年开园以来,我就一直在园里负责管理工作,年收入大概在2万元左右。我完全没想到自己都60多岁了,还能在家门口挣这么多钱。”樱桃产业园管理人员程朝贵表示,采摘高峰期时,一天有四五百人采摘,稳定了周边三十四户村民就业增收。

  不仅如此,在界牌村,还有4对大学生夫妻带着梦想回乡创业,他们加工推销乡村味道、搞养殖、种水稻,为空心化的山村注入了一股青春活力,也为这个距主城区50公里的山村带来了一抹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光。

  千淘万漉虽辛苦,咬定产业不放松。漫步界牌村,新型农业产业如雨后春笋。截至目前,界牌村已建成350亩玛瑙红樱桃采摘园,建成枳壳、姜黄中药材产业园200余亩,种植无公害水稻150亩,建成地方特色食品加工厂1个,还养殖了肉牛、跑山鸡、獭兔等。

  通过发展产业,界牌村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双丰收,实现年产值2000余万元,实现集体年收入20余万元,吸纳本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265人,同时组织跨区域转移就业783人,确保了易地搬迁群众、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等农村劳动力就业有门路、增收有渠道,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赋能乡村旅游

  “这是新石器时代的石刀,是当地村民在耕作过程中发现的,收藏价值很高……”近日,界牌村民俗博物馆里热闹非凡,程天兵忙着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

民俗博物馆

  界牌村人文历史文化深厚,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程氏家族的世居地,亦是古人类文化发祥地。依托其古村建筑群特色,该村修建传统村落博物馆,总面积100多平方米,馆内展品丰富,既有古籍、古币、古代生活用具,又有川陕苏区时期红军使用过的武器、钱币,还有传统农具等,3000余件老物件见证了历史的更迭、兴衰。馆内还通过文字与图片相结合,详细介绍了该村的前世今生,并整理还原族人在人生各个段家风训导礼仪,固化引导百姓生活习惯,成为新时代家风体验的教育基地。

民俗博物馆内展示着传统农具

  在博物馆内,几名年轻人正围着老农具“檑子”好奇地打量着。“这些传统的农具对于我们这些90后来说,已经非常陌生了。正好趁着周末,来这里了解红色文化历史,感悟红军精神。”前来参观的游客李依说。

  “在这里,年老的人能寻找到过去的记忆,年轻的人能感受到先辈的付出。每到周末,这里就成了不少游客接受党史学习教育、寻找乡愁的好去处。很多人在城里待久了,就喜欢来农村走走看看。”程天兵说。

  忆乡愁,看变迁。曾经红军激战过著名战场,现已成为一处知名乡村旅游胜地。“这里的客人一般都是通江县、平昌县、巴州区的游客,其中也有一些成都来的游客。”程天兵说,目前,界牌村村史馆的文化挖掘和记录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包括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

  据了解,因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人辈,界牌村还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村。近年来,该村利用自身优势,将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探索出一条以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为主题,绿色生态农业为依托,红色文化游、传统古村游、农耕体验游、森林康养游为特色的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去年,我们村旅游接待4万人次左右,截至目前,今年已经超过了4万人次。”程宏志说,界牌村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以棉花、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菜、豆科植物为主,养殖业以牛、猪、羊、鸡、鸭、兔、鱼等为主,这些生态绿色的优势也为村里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基础。目前,村里已建成农家乐3个,正在规划打造乡村民宿酒店。

  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后,绿水青山就成了金山银山。对此,红色记忆农家乐老板李建国深有感触。“我原本是水宁寺镇香炉村人,退伍以后在浙江干了七八年厨师,去年响应返乡创业号召,回家看到界牌村发展乡村旅游,就想着回来创业。”李建国说,农家乐同时开席可接待10桌人,从去年11月开始营业,到今年5月份,农家乐每月毛利润在4万元左右。

  李荣华表示:“界牌村有深厚的红色文化、悠久的传统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未来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挖掘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以是否可持续发展为准则,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记者手记

  用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80多年前,在界牌村,一场红军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在红四方面军的战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也为村子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80年后,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产业,成为界牌村新的历史任务。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鲜活载体,充分激发红色资源的精神伟力和实践价值,对于全面赋能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具有巴中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界牌村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为依托红色资源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源头活水,要让红色资源与乡村文化紧密融合,充分发挥民俗博物馆、界牌烈士陵园优势,擦亮乡村文化的红色底色,以红色文化引领乡风文明,凝聚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根基,是促进农民富裕富足的物质前提。当前,界牌村应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发展乡村红色文旅产业,让村民既满足物质上的“富裕”,又实现精神上的“富足”。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