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王克森:红土赤子戍边疆 忠魂永驻天山下

【来源: 刘江】【点击举报】

  在新疆奇台县革命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王克森”三个字历经七十余载风雨仍清晰如初。这名14岁便从四川巴州走出去的红军战士,从川陕苏区烽火到延安窑洞灯光,从抗日战场冲锋到天山脚下奉献,用32年的短暂人生,践行了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中共奇台县第一任县委书记 王克森

  少年从戎红色觉醒映初心

  1919年,王克森生于四川省巴州区大和乡回龙村贫苦农家。彼时的川陕大地军阀混战,苛捐杂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他幼年随父母逃难,亲眼见到地主劣绅欺压民众的苦难情形。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挺进大巴山,随后解放通江、南江、巴中。王克森家在通江至巴州要道沙迴坪山脚下,他目睹红军解放巴中城、参与反“三路围攻”的“杀牛坪战斗”,也从乡邻口中知晓:这支队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为穷苦人打天下,还在川陕边区建了苏维埃政权。

  怀着对光明的渴望,14岁的王克森瞒着家人参军,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一名战士。他个子不高、身体瘦弱,却有股不服输的韧劲:行军时帮战友扛枪背干粮,训练场上比别人多练一倍时长,手上磨出血泡也不吭声;战斗中始终冲锋在前,面对炮火毫不畏惧。战友们说:“这个川娃子,看着文静,打起仗来比谁都勇猛!”

  凭借出色表现,他很快成长为班长、连长、营长。并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宣誓时坚定承诺:“我这条命是党给的,以后党指到哪儿,我就打到哪儿!”

  延安淬炼 信仰升华铸忠诚

  1941年,王克森因政治素质与军事技能过硬,获得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机会。抗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深深感染了他。在这里,他首次系统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从《论持久战》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每篇文章都深化了他对革命事业的认知;他还参与南泥湾大生产,和同学们开垦荒地、种庄稼,体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力量。

  王克森格外珍惜学习机会,天不亮就背理论,夜里在煤油灯下整理笔记,遇疑问主动请教。他常说:“以前打仗靠勇气,现在才知道,打胜仗还得靠知识、靠战略。”结业时,他成绩优异,校长亲自颁证并嘱托:“到前线去,把抗大所学用到实践中!”

  带着嘱托,他重返部队,参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多次战斗,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带领战士屡获胜利,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天山奉献 鞠躬尽瘁践使命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与地方反动武装在奇台叛乱,烧杀抢掠威胁边疆稳定。王克森随西北野战军赴奇台,任十七师教导员,投身剿匪工作。

  奇台地形复杂,匪徒行踪不定,他指挥战士白天伪装成牧民巡查,夜晚借月光潜伏,饿了啃干馍、渴了喝雪水。一次,他带领5名战士扮牧民在戈壁跋涉一天一夜,冬季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中,战士们手脚冻紫,一名年轻战士险些晕倒,他脱下棉衣递过干粮:“撑住!不抓匪徒,牧民过不上安稳日子!”最终在废弃羊圈发现匪徒,成功将其歼灭并夺回牛羊。

  同年11月,他参与制定方案,率部歼灭位于天山深处的近百人匪帮,平定奇台匪患。1950年1月,他受派负责筹粮,短期内完成征粮任务,解军队与地方粮饷之急;2月,任中共奇台首任县委书记。

  彼时新旧政权交替,青红帮分子流窜作乱,他带领党员干部发动群众,团结工商界、宗教界人士,组织联防队开展建政、镇反、减租反霸运动,还召开代表大会部署农牧、水利发展,推动奇台建设。他作风朴实,下乡约法三章——“不讲穿、不讲吃、多交饭钱”,常为群众解困,深受爱戴。

  长期战争让他多次负伤,还患上慢性胃溃疡,但他始终带病工作——胃病发作时,用拳头顶住胃部、脚踩高凳强忍疼痛,汗珠渗出仍不停歇。1951年10月,积劳成疾的他因胃病医治无效病逝,年仅32岁,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王克森烈士追悼会资料

  精神永传 红色激励照未来

  七十余载过去,奇台县旧貌换新:戈壁变良田,山区通公路,各族群众安居乐业。但王克森的故事从未被遗忘,每年清明节,学生、干部、群众都会到他墓前献花、擦碑,聆听他的传奇。

  从四川巴州大山到新疆奇台边疆,王克森用14岁参军的热血、延安抗大的信仰、32岁奉献的赤诚,诠释了革命军人的使命与担当。他的精神如天山胡杨坚韧不息,永远激励后人铭记历史,为守护边疆、实现民族复兴奋勇前行。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87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