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周继才:巴山忠魂映雪原 热血丹心耀长津

【来源: 刘江】【点击举报】

  1928年寒冬,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芦山村的一间茅草屋内,周继才伴着风雪降生。彼时的川东北乡村土地贫瘠、灾祸频发,周家世代农耕,微薄收成仅能维系生计。童年的他早早随父母下田,赤足奔波田埂,烈日收割、寒冬挑水砍柴。艰苦生活未磨去其意志,反倒练就强健体魄,更埋下了对和平的渴望——听老人讲战乱过往,他深知安稳可贵,悄悄立下“护家乡、守亲人”的心愿。

  闻令从军赴国难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芦山,村民敲锣打鼓欢庆解放,周继才跟着人群在田埂奔跑,眼中满是憧憬,他主动帮工作队贴标语、组农会,忙得不知疲倦,乡亲们都夸他有担当。

  可安稳转瞬即逝,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至国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传来时,正在收割稻谷的周继才扔下镰刀就往征兵点跑。“我要去朝鲜打侵略者!”征兵点工作人员劝他与家人再商量,周继才却坚定地说:“爹娘都支持我,国没了,家还有什么意义?”18岁的他穿上军装,告别家乡,临行前将母亲缝的粗布手帕叠好放进衣兜,朝家乡鞠躬:“等我打胜仗,就回来陪你们种地。”

  入朝砺剑成尖兵

  1951年11月,周继才随部队跨过鸭绿江,朝鲜零下几十度的低温里,棉衣单薄的他常冻得彻夜难眠,有时一天仅靠冻土豆果腹,却从无抱怨。编入步兵连后,他深知自己文化浅、基础薄,便利用休息时间跟着老兵学射击、投弹——别人练一遍,他练三遍;夜里战友熟睡,他仍在雪地里琢磨持枪姿势,直到手指冻紫。

  一次实弹射击,周继才因紧张两发打偏。望着靶纸,他红了眼,当晚找班长请战:“枪打不准,怎么保护战友?”班长被他的执着打动,手把手教他调整呼吸、瞄准。半个月后,他的成绩从“及格”跃至“优秀”,还在连队考核中拿了第三名。连长称赞:“继才,到了战场准是‘神枪手’!”

  浴血坚守保高地

  1952年夏,周继才所在部队驻守朝鲜中线战略高地——这里是敌人进攻的必经之路,地势险要。刚进驻,美军就发起猛烈炮击,掩体被炸、碎石飞溅,他与战友蜷缩战道,紧握步枪紧盯前方,毫无惧色。

  几日后清晨,数百名美军在坦克掩护下冲锋。“打!” 周继才扣动扳机,精准击中前排敌人。见坦克逼近我方火力点,他抱起手榴弹沿战壕移动,拉开引线朝履带扔去——虽未炸毁坦克,却逼其暂停。此时,新兵小王被机枪压制,周继才一边射击吸引火力,一边趁敌人换弹夹冲过去将小王拉回战壕。转身时,一枚炮弹碎片击中他的左臂,鲜血染红棉衣,他简单包扎后便重回阵地:“只要能开枪,就不让敌人上来!”

  战斗持续,阵地弹药、粮食紧缺。周继才与战友约定不到五十米不射击,把压缩饼干留给伤员,夜里还摸下阵地收集敌人遗弃的武器。一次,他与战友扛回一挺重机枪,后来凭这挺枪打退敌人多次冲锋。

  1953年1月8日,敌人集中一个营兵力,在坦克、飞机掩护下发起总攻。炮火将掩体炸平、战壕填实,周继才与战友在废墟中战斗。下午,人员伤亡过半、弹药告急,连长喊道:“阵地在,我们就在!”周继才攥着空枪大喊:“我跟你冲!”见美军冲至前沿,他上好刺刀率先跳出掩体,战友们紧随其后展开白刃战。

  混乱中,一名敌人举枪对准连长,周继才猛地扑过去将其撞倒。扭打中,敌人用匕首刺中他的腹部,他忍着痛按住敌人手腕,捡起石头砸向其头部。敌人倒下时,周继才也因失血过多倒地。“阵地守住了吗?”他用尽最后力气问道,听到连长肯定的回答后,笑着闭上了眼。这一年,他才21岁。

  清理战场时,战友从他的衣兜里找到了那方粗布手帕——已被鲜血染红,上面绣着“家”字。后来,手帕被送回巴州,交到他父母手中,老两口哭了一夜,却从未后悔让儿子参军。

  英雄精神照后人

  周继才牺牲后,部队为他追记二等功,追认为共产党员。他的名字被刻在朝鲜志愿军烈士陵园,也刻在巴州人民心中。

  从川东北田埂到朝鲜战场,周继才用始终践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誓言。他的事迹,是千万志愿军烈士的缩影;他的精神如灯塔,提醒着我们:今日和平,是无数英雄用鲜血换来的,必须永远铭记、珍惜。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87

蜀ICP备17014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