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菜农——记全国农业农村劳模吴伽玲

【来源: 巴中日报【点击举报】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农业农村部作出表彰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全国有478人获“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称号,巴州区伽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理事长吴伽玲榜上有名,系我市唯一。

  吴伽玲今年35岁。2015年,他来到巴州区玉堂街道桥炉村发展蔬菜产业,创办伽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流转土地300余亩,引进优良品种10余个,资产达到500万元,实现年利润5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蔬菜6000余亩,成为远近闻名的“菜老板”。他自己却笑言:“我就是个喜欢种菜的菜农。”

  回乡创业 一直对种菜念念不忘

  是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家乡发展?老老实实打工还是坚持追求热爱?是顺从家里人的话还是听从心底的声音?面对这些问题,“80后”吴伽玲全都选择了后者。

图:吴伽玲整理才摘的菜

  8月11日上午,记者在巴州区玉堂街道桥炉村的蔬菜大棚内,只是站了一会儿,额头就直冒汗珠。吴伽玲光着脚穿梭其中,仔细查看豇豆苗长势,查看是否有病虫、是否需要浇水等。

  “以前老家距离兴文场镇不远,父母经常种一些菜拿到街上卖。”吴伽玲说,也是从那时起,他觉得种菜特别有意思,“也许别人很难体会,但我看着一株株菜苗不断长大,最后挂果售卖,觉得很有成就感。”

  时间回到2006年,18岁的吴伽玲中学毕业后便来到周边闻名的莴笋之乡——巴州区玉堂街道桥炉村岳家院的亲戚家学习种莴笋。当时吴伽玲正在一家瓦厂做销售,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到亲戚家去看、去学,后来他干脆辞职,在自家地里实验刚刚学习的技术,专门从事蔬菜种植。

  沉迷于蔬菜种植的吴伽玲一直想扩大规模,却因资金不足,未能实现。两年后,他毅然到浙江赶海捕鱼,虽然每个月能挣一万多元,但海上生活却特别辛苦,为了实现梦想,他咬牙坚持了两年多。2009年,他回乡结婚。第二年,他所在的区域建设新区,他用拆迁补偿和自己务工所得的钱,与哥哥合伙,乘新区开发东风,做起了砂石生意,虽然每年进账可观,他却一直对种菜念念不忘。2012年,他把生意交给哥哥,独自到山东寿光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寿光的蔬菜产业已成规模,几乎是一镇一品种,两年多时间,他辗转10多个镇,耕作、学习、请教,努力把山东的技术装进自己的脑袋。为此,家人多次质疑他的选择。

  学成归来的吴伽玲毅然开始了自己的梦想。2014年底,他退出与哥哥合作的生意,来到桥炉村,在当地流转100亩土地,以“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组建巴州区伽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10亩大棚,继续他的种菜梦。

  匠心种菜 剪贴技术要领累计十二本上千页

  回想创业之初,现在的吴伽玲仍然感慨万千。整理土地、修路、堆肥、搭棚、育种……他信心满满,现实却很“骨感”。由于山东寿光与川东北地区的气温、日照、湿度、土壤性状不同、病害不同,山东的技术移植过来“水土不服”。那一年,他和小伙伴们眼看着刚育活的菜苗大面积死亡,眼看着刚抽节的莴笋成片化叶……首期投入近120万元,到2015年末,合作社仅回收不到30万元成本。

  如何把山东的技术本地化,成为吴伽玲和小伙伴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脚踏实地,用最笨也最直接的办法,开辟实验田,每天记录天气情况、观察记录每一种蔬菜的生长情况,寻找最优的本地化种植方案。经过3年努力,终于让合作社走上正轨。

图:吴伽玲的蔬菜基地

  8月11日上午,在合作社的小白菜种植基地大棚内,一株株嫩黄色的菜苗长势喜人,再过20来天就可以上市。吴伽玲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他前不久才学到的一个配方:半两酒、一两醋、十斤水,兑好后,喷在菜叶上,不仅不容易生病生虫,而且还长得好。而对于豇豆为何有的种在大棚内、有的则种在室外,吴伽玲也道出了其中缘由:种到室外,豇豆的结果时间会持续更长。

  如今,吴伽玲种植的蔬菜品种已从当初的几个增加到现在的10余个,每天除了大部分提供到本地市场外,部分还送到了成都、绵阳等地。

  在吴伽玲看来,要想将任何工作做好,都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种菜也一样,大有学问。从创建合作社开始,吴伽玲便养成了每天早起的习惯。他说,早晨最适合观察作物的生长状况。早饭前,记录天气情况,记录作物生长情况,制订当天的作业计划。白天,他在基地劳作。晚饭后,只要有空,他都会看一会儿农业相关的书籍,这些年来,他习惯将有用的技术要领剪下来,并贴在专用的笔记本上,目前已经贴满大16开本的笔记本12本,达上千页,约七八百万字。

  他每年还坚持拿出总利润的30%用于技术研发。主动多次到山东、广元、彭州、云南等地考察学习蔬菜栽培技术,联合四川农业大学、金华市农科院、巴中市农科院,在基地成立专家工作站,与他接触过的专家或者同事,无不称赞他的专注与好学。因为学历不高,农业基础理论水平较差,吴伽玲正准备报读四川农业大学的农艺专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授人以渔 联农带农致富一方

  11日上午,在合作社的扁豆种植园区,58岁的本地村民喻秀琼等人正手提胶桶穿梭在基地内,将一枚枚翠绿的扁豆摘下,当天它们就会出现在巴城市民的餐桌上。“一个月能挣2800元左右,除了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外,还能学到一些种菜技术。”喻秀琼告诉记者,现在她家也种植了三亩多时令蔬菜,每年能够卖出一万多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年的蔬菜种植,加之专心学习,让他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技术专家,他引进试种了适合本地的优良品种10余个,探索出本地莴笋全年种植技术、扁豆高产栽培技术、山地高效轻简栽培技术等。

  如今,合作社所在的桥炉村,从一开始只有部分农户在自留地种植莴笋,发展到家家种、季季种。村里的农业合作社,也逐步由1家发展到3家,其他两家合作社和农户的种植技术,全由吴伽玲免费提供。他还以技术支持的方式,带动了周边5家蔬菜种植合作社发展。

  因为吴伽玲的带动,2022年上半年,巴州区将吴伽玲合作社所在的桥炉村,规划为巴州区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并集中整理了1250亩土地,在园区建起了温室育种大棚、种植大棚,招引了6家蔬菜种植企业入驻,他成为园区生产技术带头人,并成功为其他种植企业制定了科学的生产规划。去年下半年,他自己的合作社又吸收了5名回乡创业人员,采取“村集体+业主+农户”模式,增加流转200亩土地,扩建了近100亩大棚。

  对于自己辛苦研究的技术,不管是本地种植者还是外地人,吴伽玲从不吝啬。资阳人高江华,慕名而来学习技术,他包吃包住,手把手教了两年多。高江华到西藏建起了蔬菜基地,又请他担任技术顾问,一有问题就在网上请教,他知无不言,还3次到西藏免费为高江华解决技术难题。

  在吴伽玲的长期规划中,改制后的合作社将投入400余万元,进行大棚搭建、滴灌设施安装、物联网智能数字化农业系统打造。同时,合作社还将把主要精力放在科技研发和技术升级上,力争在品种选育、数字农业、高产栽培上实现突破。同时狠抓生产示范,做到生产示范反哺科技创新。

手机版首页   |   电脑版首页

Copyright © SCBZ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4898号-1